最近一個月,北上資金、社保、保險、銀行配置型資金等機構投資者的涌入,使ETF份額猛增。業內人士表示,機構資金借道ETF抄底“輕車熟路”,是熊市中后期的典型特征。同時,股票ETF基金的份額有望成為今年公募基金中最具規模增長潛力的基金,幾家大型公司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ETF規模增長提速
數據顯示,截至11月8日,全市場140余只股票型ETF份額為2080.64億份,最近一個月增加739.89億份。最新資產規模則為3086.83億元。同時,今年以來,股票型ETF累計凈流入1251億份,規模增長呈明顯加速之勢。
在近一個月份額增長最多的ETF中,華安創業板50ETF以68.09億份成為凈流入最多的ETF基金,易方達創業板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均增長超30億份,南方中證500ETF、華夏上證50ETF增長近20億份,排名前五位。
而在今年以來規模增長最多的ETF中,華安創業板50ETF以212.75億份同樣高居榜首,易方達創業板ETF新增128.26億份,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新增量都超過或接近50億份。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峰表示,2018年前9個月,股市震蕩下跌,但指數股票型基金卻逆勢取得資產與份額的雙豐收。指數股票型基金資產增長11.08%,份額增長19.46%。今年1-9月,股票ETF資產增長26.81%,但份額規模卻增長59.89%。10月份股票ETF更是出現爆炸性增量,預計全年股票ETF基金的份額有望成為公募基金中最具規模增長潛力的基金。
某大型基金公司指數投資部總監稱,從數據分析可知,新增的資金來源包括北上資金、社保、匯金、保險資金以及銀行配置型資金在資管新規下的投資等。相比起主動選股,買入完全復制指數的ETF的投研成本更小,更易跟上市場走勢,并且ETF費率也低,對于大體量資金而言,ETF更容易成為他們的配置型工具。
同時,和以往絕大部分由機構在場內買入的情形不同,個人投資者買入ETF的比例在增加。根據2017年年報和2018年半年報,2018上半年個人投資者持有前十大ETF的總份額是253億份,較2017年底增長131億份。
大型公司優勢明顯
某大型基金公司指數投資部總監稱,ETF規模短期驟增是熊市中后期的典型特征,歷史數據顯示,以前每次到熊市中后期,都會有機構資金抄底ETF,等到牛市初期,指數基金又會被贖回,牛市中后期又會有明顯買入。尤其當特定板塊跌到市場公認的“估值底”,資金借道ETF的意愿就比較強烈。
值得注意的是,資金涌入的都是大型公司的ETF產品。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金融工程部總監表示,在這場越跌越買的ETF“暗戰”中,只有大型公司能從中受益。因為ETF完全復制指數,很難做出超額收益,因此管理ETF更像是個技術活,基金規模大則代表流動性好,公司布局早則意味著其業務系統的穩定性、人員熟悉程度,運維的安全性等各個方面已經經受住時間考驗。
上述大型基金公司的指數投資部總監也表示,ETF市場非??粗亓鲃有?,流動性又和過去的規模有關。在頭部公司都完成布局以后,國內鮮少有能彎道超車的案例,國外也很少。
華安創業板50ETF是今年的“黑馬”,從年初的2.8億份到截至11月8日的215.6億份,份額增長77倍。業內人士認為,這只基金的爆發離不開公司營銷團隊在對機構投資者路演中不斷輸入“創藍籌”的理念,加上市場“配合”,機構投資者在屢次尋底過程中又希望找到相對安全的標的,創業板50ETF成為較好配置標的。當然,機構越跌越買的逆勢布局思路,也成就了這只基金規模的猛增。
上述大型基金公司金融工程部總監稱,2013年以來,場內投資人數量增加了3-4倍,場外持有人數量增加近20倍。場內主要是機構“玩家”,他們數量少但持有的資金體量大,且比較認大型公司的ETF產品。當然,目前也有一些ETF,在傳統大公募沒有完全占領市場的特色領域進行一些布局。
在場外市場,一方面可以發行部分風格強烈的行業指數或風格明顯的指數基金,供機構的配置資金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發揮渠道方面的優勢,吸引更多的個人投資者關注這片新藍海,但關鍵是如何培育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23:43 | 國內手機出貨未來可能承壓 廠商多... |
23:43 | 中國生物制藥擬68億元收購創新藥企... |
23:43 | 神秘接盤方“現身” 漢唐云智算擬... |
23:43 | 遠望谷擬定增募資不超3億元 加碼RF... |
23:43 | 方大集團東北制藥混改七周年:創新... |
23:42 | 暑期檔過半 市場渴望黑馬影片力挽... |
23:42 | 火電板塊迎來“高光時刻” 11家相... |
23:42 | 天津港口變形記:從“黃金水道”到... |
23:42 | 22家人形機器人相關公司中報業績預... |
23:42 | 著力激發“港產城”融合發展藍色動... |
23:42 | 業務多元化再迎新契機 中資券商爭... |
23:42 | 中國人壽擬清倉杭州銀行 銀行股長...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