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監管部門正在制定政策擬推出1萬元投資起點的“公募信托產品”這一消息,中國證券報記者2月27日采訪業內人士時了解到,如果公募信托產品出現,公募基金將在一定程度上面臨競爭壓力。不過,公募基金在權益投資、凈值化運作等方面具備優勢,短期受到的影響有限。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表示,從信托本身的特征來看,公募信托大概率將以固定收益產品為主,這種產品結構與公募偏低風險品種上形成直接的競爭,客戶群體也有所重疊。因此,必然對現有公募基金行業形成競爭,沖擊原有行業格局。
“公募信托產品一萬元起點降低了信托產品購買門檻,拉平了與銀行理財公募產品的差距,使得信托公司取得了公募身份,對公募基金形成一定沖擊。”信托業研究員尹璐告訴記者。但短期來看影響有限,這是因為公募基金的起點更低,并且公募基金和信托的客戶偏好存在差別,公募基金的客戶偏向證券投資類產品,信托公司客戶偏向固定收益類產品,并且目前信托公司的證券投資類業務發展滯后,相應的人才機制和管理流程還沒建立起來,投研能力、風控水平以及信息系統都有短板,建立起能與公募基金競爭的相關業務需要一定時間,對公募基金短期內影響有限。
天相投顧投資研究中心負責人賈志也認為,如果公募信托產品出現,公募基金將在一定程度上面臨競爭壓力。他同時指出,公募基金也具備兩大競爭優勢:一是公募基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積累了較強實力,這是公募基金最大的優勢;二是根據資管新規要求,信托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乃至保險公司等在打破剛兌和凈值化管理方面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相比之下,公募基金20多年來一直接受嚴監管,同時嚴格自律,在打破剛兌、凈值化產品運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一位信托人士告訴記者,公募信托一旦出現,對銀行理財影響比較大,這是因為公募信托與銀行理財的標準如果一致,可能帶來明顯的分流效應。“公募基金的操作已經很成熟了,信托公司如果做公募信托業務,可能需要從公募基金挖人。”他說。
尹璐也表示,開展公募信托業務對信托業來說是一項重大利好,最明顯的就是資金端來源擴大。當前,與銀行在公募理財產品方面的獲客能力相比,信托還有不小差距。不過,隨著公開宣傳的效果顯現和各家信托公司線上產品的建立,差距有望縮小。尹璐也認為,未來基于信托關系的大資管大信托格局下,資管機構的牌照差距雖然在縮小,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各類機構的核心能力和偏好還是會有差別,基因和文化的改變需要一定的過程,團隊和業務也需要培養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