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良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對外披露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以下簡稱“工作機制”)運行的最新情況。
自去年10月份工作機制建立以來,這項重要的政策已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5年6月末,各地依托工作機制累計走訪了超過9000萬戶小微經營主體,銀行對“推薦清單”內經營主體新增授信23.6萬億元,新發放貸款17.8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占比32.8%。6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31%,明顯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是經濟工作中的長期挑戰。面對頑癥痼疾,為何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顯效?值得思考、借鑒。
首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了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機制優勢。小微企業融資之所以難,成因復雜,靠單一力量難以有效解決。工作機制推進過程中,國家層面,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相關部門及銀行機構共同參與;地方層面,省、市、區縣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各方責任到位、目標明確,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眾志成城解難題的能力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其次,工作機制善于運用市場化機制和法治化辦法,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高效結合。過去,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大困難在于,支持企業發展固然重要,但如果推進方法不當,則會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帶來更多的問題。解題之法必須既能發揮行政部門的優勢,又能按銀行的規律辦事。
工作機制推進過程中,從供需兩端發力,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各地工作專班從信息不對稱的癥結入手,將地方的工信、財政、稅務等部門,甚至街道辦事處等力量聚集起來,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摸清融資需求、篩選符合標準的企業,幫企業找到銀行,并且還為銀行提供來自各部門的綜合數據,使企業“畫像”更準確,讓銀行能更好地進行貸前評估。銀行機構則暢通內部機制,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開展及時、精準的融資對接,實現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
再者,各部門還非常關注政策落地過程中的細節,防止政策傳導出現末端“梗阻”。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過程中,雖然有了宏觀政策的支持和信貸額度的保證,找到了有需求的企業,但每一筆信貸資金能否落地還得基層信貸人員來操作,這個環節如果沒有把握好,金融活水就容易被堵在“最后一米”。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八部門今年印發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抓實盡職免責工作,督促銀行落實有關要求,制定內部實施細則,細化盡職標準和免責情形,并與不良容忍度有效結合,定期開展免責效果評價,切實保護盡職信貸人員敢貸、愿貸的積極性。
這些都是推進工作機制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接下去宏觀政策應當如何持續發力、適時加力,并強化取向的一致性,至關重要。相信工作機制推進的歷程和經驗能夠給予我們一些啟示,幫助我們更好地攻堅克難,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