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
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會議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虡I化應用”。
當下,全球智能化浪潮風起云涌,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顯,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筆者認為,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已然成為我國在全球智能化競爭中搶占先機、夯實經濟發展根基的戰略選擇。在此進程中,我國資本市場應更好地承擔起賦能者角色——通過充分發揮資本的紐帶作用與催化效能,加速人工智能與千行百業的深度融合。
其一,精準滴灌,讓融資渠道適配技術成長周期。資本市場的多層次板塊設計以及多元化產品體系,能夠適配人工智能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
對于處于技術研發攻堅期的人工智能企業,需要高風險容忍度、長期導向的資本支持,A股市場可通過允許未盈利企業科創板上市、產業投資基金參與定向增發等方式,為專注芯片架構、大模型算法等基礎研究的企業提供資金,助其跨越“研發投入大、短期盈利難”階段,突破核心技術。
進入場景落地驗證期,企業需將技術轉化為產品,通過發行可轉債、戰略投資者定向增資等靈活方式,能夠支持小批量試產、市場測試與數據積累,推動技術從理論走向應用。
到了規模擴張期,企業需大量資金用于產能、市場與生態建設,借助公開增發、發行公司債等融資工具,有助于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大規模商業化,形成“研發—驗證—擴張”閉環。
其二,破壁融合,以并購重組激活產業協同勢能。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并非簡單疊加,而是需要打破技術創新方與產業應用方之間的壁壘,實現數據、技術、場景的深度耦合,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機制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高效途徑。
傳統制造企業積淀了成熟的供應鏈網絡和豐富的市場需求洞察,但在算法模型開發、智能系統搭建等方面存在短板;人工智能企業則手握先進的算法模型和數據處理能力,但亟須規?;膽脠鼍皝碛柧毮P?、驗證價值。通過并購重組,二者能夠實現“技術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技術”的正向循環。
例如,某老牌水泥企業于今年3月份宣布擬全資收購一家機器視覺企業,以期借助后者的技術向AI與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而被收購公司也能依托資本市場平臺,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自身技術在制造業場景中的進一步落地應用。
其三,守正出新,用規則引導資本錨定長期價值。“人工智能+”行動的推進,既需要資本的熱情參與,也需要規則保駕護航,避免資本涌入演變為概念炒作。因此,應通過完善信息披露規則,倒逼人工智能企業回歸技術本質。同時,引導社?;?、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加大對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配置,為企業提供跨越技術迭代周期的耐心資本。
當資本不再追逐短期股價波動,轉而聚焦算法精度提升、應用場景拓展,“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扎根實體經濟,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質生產力。
可以說,資本市場在“人工智能+”行動中的主動作為,是連接資本與創新、產業與技術的關鍵紐帶。未來,通過持續以精準融資滋養技術突破、以并購重組激活產業潛能、以規則建設引導資本向善,人工智能將在實體經濟的沃土中茁壯成長,為我國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勇立潮頭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