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假期后市場熱情高漲,爆款基金接連不斷。其中,權益類基金成為主角。數據顯示,截至2月29日,今年2月,權益類基金募集規模達1029.57億元。
而爆款頻出的同時,基金宣傳推介中的一些現象也引起了監管的注意。近日,監管下發了《嚴格規范宣傳推介行為促進權益類基金健康發展》的相關通報,對宣傳推介內容進行了嚴格規范。簡要地說,監管明確禁止了基金宣傳推介中的這些內容:在基金銷售活動中,不得針對首發基金安排特殊考核激勵;登載基金經理過往業績的,不得登載六個月以下的短期業績;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不得以明示、暗示或任何方式承諾產品未來收益;涉及基金經理專業背景信息的,不得簡單以“從業年限”等信息進行列示;不得在產品營銷中隱瞞產品特有風險等重要信息、不得進行誤導性宣傳;基金產品的募集上限、比例配售等安排,不得以不同字體、加大字號等方式進行強調,不得作為銷售主題進行營銷宣傳。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監管發文后,部分基金公司開始忙著改素材。有基金業內人士表示:“我們之前做好的材料,現在要重新修改。以前沒有下發要求,大家選賣點的時候,肯定會選擇一些有亮點的來做?,F在有了具體指引也好,按照要求來調整宣傳素材就可以了。比如限額,現在不能突出,要提就只能在風險提示里出現。”
對于比例配售,有基金市場人士表示,為了匹配資深的管理能力,基金公司對產品設置規模上限、主動控制規模,本來是好事,但在渠道宣傳中有意無意地變成了多買多配,要求客戶多打錢的情況?,F在出現了不少配售比例低于20%,甚至10%的產品,這意味著這些投資者有80%~90%的資金沒有得到及時使用,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如果有投資者為了“多配”選擇“多買”,一旦沒有配售或者配售比例遠遠高于渠道預期,那么可能會造成各種問題。“為了配售而提高新基金認購額度其實是新基金的一種水分,現在注重這方面的宣傳其實是助力擠干這種水分,消弭這種虛假的繁榮。”
此外,該人士還強調,規范宣傳推介有利于規范銷售行為,促進投資者對于所購產品有一個合理的預期。
宣傳推介予以規范后,首批產品發行將面臨挑戰。數據顯示,截至3月3日,3月以來已有5只基金宣布結束募集。其中,興全優選進取三個月、華安科技創新和嘉實回報精選分別設置了20億元、10億元和60億元的募集上限,且興全優選進取三個月一日售罄,吸金超百億元。而除了這3只基金外,數據顯示,在目前仍在募集或即將發行的55只權益基金中,還有9只也設置了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