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某公募基金公司近日發布公告稱,即日下線該公司旗下基金App的運營及維護服務。這一現象再次引發業內關注。因為近兩年,陸續有多家基金公司關停旗下App,在數字化時代關停App似乎有逆潮流而動的味道。
基金公司為何持續關停旗下App?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高投入、低產出或許是根本原因。這也反映出當前基金銷售的現狀,即第三方代銷持續保持強勢,而基金直銷尤其是零售端直銷面臨較大困難。
月活人數處在低位
除上述公募基金公司外,根據公開數據統計,近兩年至少有9家中小基金公司終止了旗下App的運營及維護服務。“沒有正式發公告但實際上早已停更旗下App內容的基金公司數量更多。”一家公募基金相關負責人才高山(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才高山介紹,2015年前后基金公司普遍開發上架App,這與當時的科技技術和市場環境有一定關系。有零售業務的金融公司大多上架自己的App,隨著技術的進步,微信小程序、公眾號等使用更加便捷、功能更加完善的工具逐漸替代了App的功能,基民對App的使用較少,基金公司的運營維護也少,但整體運維成本較高,因此,對基金公司來說,App變得有些雞肋,近兩年陸續有中小基金公司關停其App。
華林證券資管部董事總經理賈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公司App的內容生產和功能開發普遍創新不足,難以吸引并留住客戶,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流量越來越集中,引流也越來越貴,造成投入產出率較低,效益不好,因此,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放棄了旗下App運營。
易觀分析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同花順App月活人數為3035.8萬人,東方財富App月活人數為1535.32萬人,前30大證券服務類App平均月活人數約為525.46萬人;對比之下,4月份,5家大型基金公司旗下App平均月活人數僅為8萬人,中小基金公司App的月活人數很少,這很難實現“觸達-獲客-服務”的閉環理想。
對此現象,上述受訪的業內人士總結為“打敗你的不是對手,顛覆你的不是同行,而是來自另一個賽道的降維打擊、跨界競爭。”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公司App要運營好比較困難,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產品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正如冰鑒科技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對記者所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基民購買基金首先面臨怎樣選擇基金。很多時候,基民對基金產品本身好壞很難進行深度分析,而是通過對比進行選擇。此時,基民通過基金公司App就很難對比,而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產品對比、挑選、申購贖回和管理更加方便。此外,第三方平臺擁有的基金產品數量也更加豐富,客戶投資時也有更多選擇。以上不利因素,導致基金公司App運營困難,推廣效果不明顯。因此,部分基金公司下架App,節省運營成本,在情理之中。
瑞融資產首席研究員梁曉曼補充說,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前我國基金產品同質化嚴重,缺少投資者長期信任的基金公司和產品。
基金零售代銷是主流
基金公司推出App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觸達用戶、提供服務、促進基金銷售等,上述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從實際情況來看,消費者通過App申購和贖回基金的數量很少,基金零售的主場目前是代銷。
“對企業客戶,基金公司一般通過直銷方式來獲客;對個人客戶,則是直銷和代銷相結合。”才高山表示,受限于多種因素,基金零售業務的直銷方式占比較小,大部分是通過第三方代銷來進行。
賈志補充道,隨著市場的發展,基金行業也涌現出多家專注服務機構客戶的基金代銷機構,這也對傳統直銷構成挑戰。從基金的銷售市場看,代銷是主流并越來越強,銀行、券商和頭部公司三方的基金代銷機構牢牢掌握話語權。
盡管基金代銷是主流,但賈志認為,面對行業現實,基金公司在與代銷渠道友好合作的基礎上應當保持直銷渠道的開拓和維護。在直銷渠道的投入方面,基金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可以慢一點但不應該放棄,畢竟這是一個戰略布局,也匹配基金公司中長期發展目標。
王詩強認為,在直銷方面,基金公司可以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與客戶建立聯系,但是很多基金公司對存量客戶并不了解,開展營銷比較盲目,成本較高。在人工智能時代,基金公司可以嘗試與人工智能企業合作,在客戶授權的情況下,借助外部數據,精準客戶畫像,開展差異化營銷,提高客戶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