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預虧后凈資產擦線,正好保得凈資產大于0、小于5000萬元,得以暫時保住上市地位的A股公司共有12家。]
2019年初A股第一場群體“黑天鵝”比以往30年來得都更早、更猛烈。截至1月30日晚,已有390余家上市公司預告虧損,合計虧損額按上限計算,達到了3285億元。
其中,預虧上限超20億元的公司有41家,預虧超10億元的則達到98家。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這楊A股群體“黑天鵝”讓15年前四川長虹37億元應收賬款減值事件,以及5年前的獐子島(維權)10億元扇貝不翼而飛事件顯得小巫見大巫。所不同的是,以往黑天鵝事件“形單影只”,這次“黑天鵝”成群結隊。
商譽只是巨虧原因之一,關聯擔保拖累、存貨、應收賬款、子公司失控等各種“奇葩”的資產減值、計提負債滿天飛,其中甚至不乏簡單粗暴地通過疑似關聯的預付、應收等資產計提壞賬輸送利益。
長長的預虧A股名單中,虧損額超過凈資產的公司超過25家。虧損額超過總市值的也有不少。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已經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破罐子破摔,不玩了。
而多數上市公司巨虧歸巨虧,但殼還是要保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預虧后凈資產擦線,正好保得凈資產大于0、小于5000萬元,得以暫時保住上市地位的A股公司共有12家。
按2017年末凈資產排名,記者梳理了前8家公司的情況,且看這些公司如何通過會計游戲獲得充分的“自由裁量空間”,在巨虧與凈資產為正的蹺蹺板之間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