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艷青
從養22頭生豬起步,到出欄量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從構建自主育種體系,到以合成生物學降低“豆粕焦慮”、以智能化裝備革新生產方式……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股份”)正以一系列硬核科技創新,重新定義中國養殖業的全球競爭力。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深入牧原股份,探尋其現代化養殖背后的科技密碼。
瞄準自主育種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國,豬肉在我國肉類消費中長期占主導地位。端穩百姓“肉盤子”,生豬育種至關重要。
頂層設計方面,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五年提到生物育種產業的發展。
如何實現自主育種,是牧原股份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據了解,牧原股份自1998年就開始專注生豬育種,目前在豬的生長速度、產仔豬方面有較大突破。數據顯示,2014年,牧原股份生豬出欄量為185.9萬頭,2024年躍升至約7100萬頭。這樣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其顛覆傳統的輪回二元育種體系,能夠實現自主育種,突破種豬限制。
據介紹,傳統的生豬育種體系是金字塔型,即由曾祖代豬繁育祖代豬后,由祖代豬繁育父母代豬,再由父母代豬繁育三元商品豬。“這樣一代一代下來,要經過兩年時間。”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國生豬產業發展迅速,對種豬需求量非常大,在此背景下,生豬育種時間能不能縮短?”
針對這個問題,牧原股份做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和充分的論證。實踐表明,采用輪回二元育種體系,可以省去昂貴的祖代豬,減少中間兩個世代,極大地提高育種效率并降低成本。目前,公司的育種體系已向全國推廣。
“輪回二元育種體系表面上聽起來是一項生產工藝,但背后實際是一個打破規則和機制的創新。”在秦英林看來,育種創新永無止境。
目前,牧原股份正在建設60億元的超健康種豬選育平臺,旨在突破遺傳學育種的局限,找準生豬多種生長指標的基因,提高選擇基因以及基因表達的準確度,解決當下育種面臨的基因表達準確度低的問題,讓我國的生豬育種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此外,牧原股份還將AI技術應用在育種工作中,通過AI技術進行生產性能的測定,比如選育攜帶料肉比更優基因的豬群,達到節約飼料、降低成本的目的。
降低養殖成本
隨著我國生豬養殖行業不斷成熟,業界普遍認為,未來豬周期將會呈現出“弱周期、窄波動、慢變化”的特性,生豬產業進入微利經營時期,控制養殖成本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生豬養殖企業的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約為60%,其中,豆粕在飼料中的占比約為13%。豆粕的原材料是大豆,而我國大豆進口量較大。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4年,我國進口大豆1.05億噸,同比增長6.5%。
為降低養殖成本、破解“豆粕依賴”,牧原股份聯合西湖大學、元素驅動(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產業化平臺牧元安糧,旨在通過合成生物技術發酵生產氨基酸來替代豆粕。目前,牧元安糧一期年產3萬噸氨基酸項目正在穩定生產,產能利用率達到80%。
牧元安糧相關人員解釋說,氨基酸是大豆的“調節器”。目前據公司估算,若豆粕價格高于3800元/噸,在飼料中添加部分氨基酸代替豆粕可平衡飼料成本。
2025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的《養殖業節糧行動實施方案》指出,力爭到2030年,全國養殖業消耗的飼料中糧食用量占比降至60%左右,其中,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0%左右。而記者從牧原股份獲取的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飼料中豆粕使用量占比為7.3%,遠低于行業水平。
“豬成長所必需的八種氨基酸,我們都有相應的技術儲備,目前異亮氨酸技術已經能實現量產并能把成本進一步降低。下一步,公司將針對苯丙氨酸、組氨酸等小品種氨基酸進行技術突破。”牧元安糧相關人員說,“我們要不斷地降低成本實現量產,未來讓無豆養殖成為現實。”
牧原股份氨基酸合成技術在行業內領先,據測算,如果在全國生豬養殖行業推廣該技術,每年大約可節約大豆進口量4000萬噸。據悉,牧原股份已于2021年將其研發的低豆日糧配方向全行業公開。
“牧元安糧的名字取自‘豬糧安天下’,我們希望通過小品種氨基酸的開發和應用,抵消大豆價格波動對養豬行業的影響,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牧原股份董秘秦軍如是說。
應用智能技術
通過采取多項降本增效措施,牧原股份的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已從今年年初的13.1元/千克下降到6月份的12.1元/千克。公司認為,隨著經營能力的提高,未來養殖成本仍有下行空間,每公斤成本降至“10元”或已不遠。
智能化設備的應用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
近日,記者走進公司旗下位于河南內鄉縣的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看到了智能化養豬的新圖景:在一棟六層樓房豬舍里,從懷孕母豬舍、保育豬舍到育肥豬舍,生豬成長各階段的豬舍齊備,豬群“乘”電梯在豬舍之間流轉,一頭豬的一生都會在這里度過。
在各個養殖單元內,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被應用在環境控制、精準飼喂、健康監測等場景。
現場工作人員指著豬舍里正在沿著軌道移動的設備說:“上方正在移動的就是巡檢機器人,它相當于豬舍內部的‘高級智能獸醫’,可以實時監測和反饋豬舍內部的環境信息和豬群的健康狀況,養殖人員通過手機就可以查看相關信息,不需要一直待在養殖單元內部。”
為降低藍耳病和非洲豬瘟等傳染性疾病對生豬養殖的影響,牧原股份研發空氣過濾豬舍,建立超凈工廠做實驗,并通過一次次的實驗把成本降低。同時,為解決養豬行業臭氣污染問題,公司研發應用的降氨除臭設備,已被列為國家標準的生產工藝,并在畜牧行業推廣應用。
談及人工智能在養豬行業應用的挑戰,秦軍表示,一項通用技術應用到具體的生產場景,需要把所有相關的生產流程走一遍,這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資金等,還要做到比原來的系統更優,需要解決關鍵的技術節點問題。
2024年,牧原股份與BAF越南農業股份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邁出“出海”發展的第一步。談及“落子”越南的原因,秦軍表示,東南亞市場在養殖裝備、研發投入等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這是公司開展海外業務的機遇。
為深化國際化發展戰略,5月27日,牧原股份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申請。“下階段,公司發展提質重于擴量,未來五年至十年是公司海外發展的關鍵時期,‘出海’發展尋求更多可能性。”秦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