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歡
2025年以來,中國氫能企業“出海”持續火熱。企業通過設備出口、技術研發、合資建廠、聯合開發等多種模式深化國際合作。
7月29日,蘭州蘭石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石集團”)與沙特阿卜杜拉·哈希姆工業氣體與設備公司(以下簡稱“AHG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及意向采購協議,共同推動氫氨能源“制—儲—加—用”全鏈條技術研發與商業化應用。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7月30日,僅7月份以來,國內在海外的氫動態已高達11項;今年以來,中國氫企“出海”案例已達44項,涉及中東、歐洲、東南亞等核心市場。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氫能企業‘出海’面臨三重機遇:一是全球清潔能源需求激增,為氫能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二是中國在氫能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可通過技術輸出與國際合作實現共贏;三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強力支持,并積極搭建國際合作平臺,為企業‘出海’創造有利環境。”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標志著我國氫企“出海”已從早期試探步入規?;?、本地化及全產業鏈協同的新階段。依托強大的制造和工程能力,中國將在綠色轉型中扮演著全球氫能供應鏈塑造者的關鍵角色。
電解槽“出海”居多
從中國氫能企業“出海”的合作內容看,包括制氫設備、加氫站、氫能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在制氫設備中,電解槽“出海”案例居多。
今年5月份,蘭石集團旗下上市企業蘭州蘭石重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石重裝”)子公司廣東蘭石氨氫能源裝備有限公司與AHG公司簽訂了10Nm3/hPEM電解水制氫設備項目合同,這是蘭石重裝首個制氫設備國際業務訂單。
蘭石重裝相關負責人表示,與AHG公司簽訂電解水制氫設備項目合同,標志著公司在氫能裝備領域取得國際市場突破。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公司將利用“五大基地+移動工廠”的優勢產能布局,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進一步融入國際化經濟戰略圈。
此外,還有陽光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蘇雙良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等都在向海外市場交付訂單或簽訂合作。
在氫能儲運環節,國內企業在液氫、氫氣長輸管道材料等技術上開始發力,相關技術也逐步獲得國際市場認可,海外訂單同樣在不斷增長。
今年4月份,蘭石集團與AHG公司簽署70MPa撬裝加氫站項目合同。7月初,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斬獲澳大利亞輸氫無縫管線管首單,實現中國輸氫管線管海外市場零的突破。
綠氫項目投資、EPC也成為氫企“出海”的重要方向。在綠氫氨醇領域,中能建氫能源有限公司、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等依托傳統能源領域的豐厚經驗和新領域的技術創新,同樣以EPC和項目投資整體解決方案“出海”。
除“制—儲—加—用”全鏈“出海”以外,中國的燃料電池技術、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應用端產品也加速拓展全球足跡,彰顯中國正全方位參與并重塑全球綠氫供應鏈。以新能源商用車企業質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公司于5月20日圓滿舉行首批次出口澳大利亞氫燃料重卡發車儀式,并與澳大利亞合作伙伴簽署了2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出口意向協議。
國內氫企在海外的合作模式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除了上述的相關企業的設備直供、EPC總包承接、聯合開發,還有合資建廠、技術許可等多種形式。
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國、澳大利亞、印度等地布局了電解槽的生產基地,北京中電豐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布局了西班牙電解槽生產工廠。中船(邯鄲)派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外企業進行了技術授權的合作。
“跨國合作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氫能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加速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使氫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氫能產業的‘制—儲—加—用’全鏈條發展。同時也有助于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幫助中國企業融入全球氫能價值鏈。”宋向清表示。
市場需求快速釋放
“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海外氫能市場需求快速釋放,特別是歐洲碳中和政策及中東新能源轉型帶來了空前巨大的市場空間。”林先平表示。
在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加速在歐洲推廣,德國、法國等國家大力布局氫能重卡、公交車及乘用車,并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數千座加氫站。在日本,豐田等車企主導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計劃2050年實現“氫能社會”。
國內政策方面,今年1月份,工信部發布《關于組織開展2025年未來產業創新任揭榜掛帥工作的通知》,明確我國將圍繞清潔氫制取、存儲與轉儲、輸運與配給、動力與物料利用4大方向,研究形成一批清潔氫“制—儲—輸—用”成套技術與裝備,推動清潔氫在交通、冶金、化工等領域應用落地,揭榜掛帥工作基本將在2026年內完成。
國家能源局今年2月份印發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加強氫能、綠色液體燃料等領域標準供給;穩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及可持續燃料產業,穩步推動燃料電池汽車試點應用,有序推進全國氫能信息平臺建設,穩妥有序探索開展管道輸氫項目試點應用,推動各地建立完善氫能管理機制。
有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表示:“2025年至2026年,在國家氫能相關標準落地、氫能成套技術水平提升的背景下,氫能行業有望迎來較快發展。”
“未來,在國際市場需求的增長、政策環境的支持以及技術的進步下,氫能企業‘出海’的趨勢將繼續加速。”盤古智庫(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余豐慧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全球市場競爭激烈
中國氫能企業“出海”并非一片坦途。
“挑戰主要體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氫能技術標準和規范存在差異。全球氫能市場競爭激烈,中國氫能企業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壓力;政策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例如,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調整等因素可能會增加企業的運營風險。”宋向清表示。
例如,歐盟碳關稅和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設置的綠色認證門檻,迫使企業加速獲取CE、UL等國際認證;中東高溫與北歐極寒的環境差異,則要求屬地化研發。
在余豐慧看來,目前,氫能企業“出海”正處于快速擴張階段,但距離成熟還有一定距離。未來,企業應注重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加大研發投入以保持技術領先,同時強化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能力,以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此外,構建穩定的供應鏈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林先平建議,氫能企業應關注歐盟碳邊境稅等政策變化,提前布局綠氫認證體系;頭部企業聯合成立海外氫能聯盟,共享資源降低“出海”成本;建立國際合規體系,探索“聯合體出海”模式。
“未來三年,具備技術迭代能力、本地化生態構建能力、標準話語權的企業將占據競爭制高點。行業整體將從‘成本驅動’轉向‘價值驅動’,最終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的躍遷。”宋向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