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從沉浸式體驗前沿科技的科技館,到親手勞作感受農耕文明的田間地頭;從踏訪青石板路探尋歷史密碼的古鎮村落,到跨越國境觸摸多元文化的異國街巷;從利用周末碎片時間的一日體驗,到貫穿整個假期的整月深度行程……如今的研學游,正以更立體、更深度、更個性化的姿態,精準呼應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點的需求,成為暑期消費市場的亮眼新勢力。
同程旅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平臺上的研學旅行產品預訂熱度同比增長44%。7月上旬,研學旅行產品預訂熱度同比增長翻倍。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國內研學游市場尚處于新一輪擴張周期的上升階段,主基調逐漸從規模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過渡,供求雙方的關注焦點都開始轉向研學游的品質。一方面,供給端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品質更高、更專業的產品逐漸勝出。另一方面,家庭的研學游消費觀念越來越成熟,對于品質研學游的需求穩定增長。因此,研學游市場的未來增長點可能在更貼近需求新趨勢的品質研學游、專業研學游領域。
多元力量推動產業升級
隨著新消費理念的深入滲透,兼具教育屬性與體驗價值的研學游正快速突破邊界、拓寬場景,躍升為文旅消費版圖中極具活力的重要增長點。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研學旅行市場規模已達1791億元,同比增長21.9%,預計2025年將突破2132億元,增速超15%。
行業的蓬勃發展并非偶然,其背后既是消費者對沉浸式教育需求的持續多元化,也是市場供給端在課程設計、場景創新等方面的不斷提升,更是行業在政策引導下規范化發展的生動縮影——多重力量的協同發力,共同推動研學游從傳統游學模式向成熟產業形態穩步邁進。
具體來看,在需求方面,消費群體的多元化正持續拓展研學游的場景邊界:中小學生仍是主力群體,大學生與職場人群則快速崛起為新興力量。無論哪個群體,對研學需求都已從“走馬觀花”的淺層體驗轉向“深度探究”的沉浸式參與,更強調內容的專業性、體驗的互動性與成果的獲得感。
上海某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們在推廣研學項目時發現一個顯著變化,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打卡式’參觀,而是更看重能否獲得實實在在的沉浸式體驗。比如,親手參與實驗操作、深度對話行業專家,或是在真實場景中完成探究性任務。也正是基于這一轉變,我們正積極對接具備條件的企業,計劃通過引入實習實訓環節,將課堂知識與產業實踐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研學項目的體驗濃度與教育價值。”
市場需求的變化直接帶動了產品供給的升級,這種升級體現在課程體系的精細化、場景選擇的特色化以及技術應用的深度化等多個層面。
例如,江蘇天目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2024年年度報告中稱,公司擁有全國研學旅行基地(營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常州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等優質資源。作為溧陽全域研學旅行資源整合者和江蘇研學旅行實踐者,天目湖率先發展研學旅行產業,打造“行走中的課堂”主題研學體系和國內領先的一站式研學基地。
目前,研學游產業正沿著“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環加速前行。隨著更多市場主體加入創新行列,持續深耕課程品質、場景價值與技術賦能,研學游將在滿足人們多元成長需求的同時,為文旅消費市場注入更持久的動能。
產業協同帶來消費革新
事實上,研學游的爆發絕非孤立的消費現象,而是撬動多產業融合的支點。這種融合不僅創造了新的消費場景,更重構了相關產業的價值鏈條,推動傳統行業向“體驗化、知識化”升級。
文旅行業的“研學化改造”最為直觀。傳統景區正從“觀光景點”轉型為“研學基地”,通過增設課程、配套設施、專業講解,提升附加值。
以張家界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深耕文旅融合模式,通過整合特色主題活動、創新線上營銷矩陣、開發個性化散客產品等舉措,全力推動景區研學業態升級。2024年舉辦的“萬人研學游5A”主題活動,便是其轉型成果的生動體現——活動不僅設計了地質科考、民俗探秘等系列課程,還配套了研學手冊、互動體驗裝置等教具,讓游客在游覽世界自然遺產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張家界地貌的形成原理與土家族文化,實現了景區流量與教育價值的雙重豐收,也為傳統景區的研學化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科技的融入則打破了時空限制,催生“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線上,“云研學”通過VR技術讓用戶遠程游覽故宮、敦煌等景區,配合直播講解實現“云端學習”;線下,AR導覽、AI互動裝置提升實地體驗。
正因如此,“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研學模式成為相關公司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文旅企業、科技公司及教育機構紛紛布局這一領域。
鋒尚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虛擬演藝產品的創意設計及制作服務作為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通過科技手段賦能線上演出,打造線上產品,打通線上觀演關系,以全新的用戶體驗整合技術終端和IP內容,為C端用戶提供全新線上文化娛樂內容體驗。公司將不斷輸出高品質的虛擬泛娛樂內容,打造虛擬演藝標桿項目。
在程超功看來,研學游市場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品質競爭的關鍵轉型,而這種轉型本身就孕育著顯著的消費增量,進而會加速優質供給的迭代。比如,推動文旅企業與科技公司聯合開發“線上預學+線下實操”的融合課程,或促使教育機構與景區共建專業研學導師團隊,最終形成“需求升級—產品創新—消費擴容”的正向循環,讓研學游對消費的拉動從單一的出行支出,延伸至教育服務、科技體驗等多元領域。
當旅行不再只是放松,學習不再局限課堂,研學游正以新消費的力量,重塑人們對“成長”與“體驗”的認知——這或許就是它能在新消費浪潮中持續生長的核心密碼。而要讓這份生長更穩健、更富活力,行業生態的持續優化至關重要。
對此,程超功建議,在資源和產品體系建設方面,首先,需盡快結合市場實際制定涵蓋研學旅游產品內涵、質量、課程、師資等方面的行業標準,為市場主體提供清晰指引;其次,在新標準框架下,一方面應鼓勵傳統文旅場館、景區面向研學游市場開發專業服務,另一方面需以市場化方式整合各方資源,打造一批研學游精品項目;此外,可通過校企合作等模式破解研學旅游師資不足難題,同時鼓勵有實力的教培機構參與研學游課程開發,推動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課程與師資短板,為研學游的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