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冰
當下,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崛起,金融行業正跨入與科技深入融合的階段——智能金融。
已有越來越多的消費金融公司開始在運營層面不斷加碼,不斷優化對存量用戶的服務質量,和在場景化方向尋求更多新的消費入口,通過強化平臺的科技能力和精細化運營環節中的關鍵指標,從而達到降低服務成本和提高用戶體驗目的。
據悉,目前人工智能的語音機器人和基于自然智能的文本聊天機器人、人臉識別技術、OCR文字識別技術等都已被捷信應用于消費金融領域。
目前,不止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也有不少中大型銀行也把眼光轉向了服務流程的改造,希望跳出現有服務模式,重新思考和設計與用戶之間的交互。
以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為代表銀行機構紛紛建設了超級柜臺、智能柜臺等項目,不斷加大機器代替人工的力度,以減少作業型人力的投入。從市場反饋的效果來看,用戶體驗確實得到了改善,傳統線下網點的經營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據了解,捷信目前的客戶服務渠道主要集中在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且通過這幾類方式觸達平臺的用戶已占到總獲客量的一半左右。
“我們還一直致力于打造多渠道的體系,倡導7×24小時的全方位服務理念,讓客戶非常容易接觸到我們,并可以及時地享受到我們提供的金融服務。”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運營和總務部部長胡泊先生如是說。據胡泊先生的介紹,目前平臺的智能回復可以回答客戶70%以上的問題,大概有15%到20%的問題需要有一定的人員干預,“整體看起來,客戶和機器人進行交互,大概可以占到85%到90%,只有10%左右的復雜問題,需要后面真實的人力坐席進行回答。”
捷信認為,這不僅僅是平臺運營過程中的不斷優化,更是其構建起面向未來的、真正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編輯 白寶玉 策劃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