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冀川
2023年7月20日,“金融數字化安全合規與治理專題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在會上深入闡述了科技治理新范式如何助力銀行數字化安全合規發展。

金融數字化安全合規與治理專題大會現場 攝影/郭冀川
魏凱提到,隨著銀行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推進,銀行機構的信息科技整體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時代下也應重新構建現代化科技治理體系,以更好地支撐銀行數字化安全合規發展。
魏凱介紹,現代化科技治理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治理邊界的擴大,從傳統的信息科技治理逐漸演變到了對數字化轉型的治理;二是治理議題的豐富,包括數據隱私和共享、科技倫理、可持續發展、技術安全風險、價值效率等等;三是治理模式的變革,數字時代的科技治理需要多元共治,包括監管規則設定、市場行為調節、企業自治以及行業自律。
科技治理體系在發展演進的同時,科技審計體系也需要同步發展才能與之適配。魏凱提出,以數字化合規審計、數字化風險審計、研發運營審計、數字化績效審計、數字化戰略審計為主的“數字化審計”體系,可以促進審計理念轉型,推動審計方式方法創新,致力于以審促治,提升科技治理效能。
魏凱說:“銀行業數字化安全合規發展需要各方共建共治、共創共享,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將持續加深與各方合作,圍繞科技治理領域開展更多創新研究工作。”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審計與治理部主任楊玲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廣泛應用于銀行領域,不斷革新銀行業務的服務商業模式,甚至是行業格局。
楊玲玲分析,一方面,新技術、新模式在為銀行業帶來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對傳統的金融安全和合規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隨著銀行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數字化轉型的成效評價已經成為監管和公司治理層的關注重點,也是銀行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
“數字化轉型的評價不只是來自于企業的內部需求,也來自監管的需求。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原銀保監會2022年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指導意見》都有提到,要對數字化轉型進行定期的規劃、評估。通過評估能夠督促落地實施,改進當前的工作,為制定未來的比較規劃提供重要的依據。”楊玲玲說。
據悉,信通院云大所聯合多個銀行在2021年開啟了銀行數字化轉型投入有效性課題,進行數字化轉型評價,站在全行級的角度對標數字化轉型成效,確定業務條線在戰略執行上和全行級戰略是否保持一致,另外,也進一步明確各條線之間的數字化轉型能力、數字化轉型成效、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是否一致。
楊玲玲說:“我們認為數字化轉型是技術、數據、業務三方面的融合。評價業務板塊的數字化能力,就要分析它在每個部門、每個條線數據應用、技術應用方面的能力,有對應的評價模型評價業務部門對行內數據平臺、技術平臺的應用能力和成效,通過評價模型引導業務部門更好地去使用現有的技術平臺、現有的數據中臺,發揮業技融合的最大價值。”
(編輯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