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歆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機構對于上市銀行的關注顯然早已超脫于財報數據,而是希望與管理層面對面。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近一年來,上市銀行已經發布了45條投資者調研紀要,其中平安銀行接待投資者調研最多,為14次;寧波銀行其次,共接待12次;常熟銀行被調研6次。鑒于多數調研都是多家機構同行,按照披露出來的數據測算,上市銀行實際接待的調研應該接近200人次。
同時,《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上市銀行披露的45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不良貸款、零售轉型是最常被調研機構問及的話題。此外,機構也很關心資管新規出臺后行業未來調整的方向、未來息差發展態勢等問題。
機構調研
聚焦點大同小異
對于機構而言,調研上市銀行毫無疑問是近距離了解行業和銀行自身發展態勢的好機會。因此,機構投資者的問題往往聚焦于具體業務,雖然答案可能根據不同銀行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問題的相似度往往較高。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不良貸款的趨勢、分布、拐點等細節幾乎是機構調研的必答題。多家銀行對此的回答較為樂觀,表示“2018年資產質量預期繼續呈現平穩向好的趨勢”;部分銀行則增加回應了有關撥備新規的內容,例如,杭州銀行表示,“浙江銀監局(當時銀保監會未正式掛牌)尚未明確對我行的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2017年我行資產質量繼續好轉,新發生不良貸款形成速度放緩,存量不良處置力度加大。”
除了不良貸款,資本補充的話題由于與資本市場關聯度高,人氣也很高。
從銀行的回答來看,“資本充足率達標,未來加強監測,適時選擇合適的資本工具補充資本”是具有共性的觀點。例如,平安銀行表示,“目前資本充足率各項指標符合監管要求。未來,隨著央行MPA監管體系的實施,以及銀行自身業務的發展和零售戰略轉型的需要,銀行將在保障現有股東權益的前提下,提前做好資本規劃、科學運用多種手段、合理推動資本補充”。
此外,資管新規即將落地,機構對于其將如何影響銀行業、影響銀行理財產品也十分關心。
常熟銀行表示,“從短期看,在新規正式出臺后,銀行需要盡快完善產品設計和系統管理,滿足新規的各項要求;從長期看,銀行需要提升服務能力和投資能力,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投資管理服務。在新規的過渡期結束后,全行業各類資管產品平等準入、公平競爭,所有產品均為非保本、凈值化、基金化,信息披露也更加透明。”
同時,還有部分機構十分關心銀行業零售業務定位,而銀行對此的普遍回答是“重中之重”:平安銀行以“零售突破”來形容發展戰略;寧波銀行強調“零售業務一直是我行重點發展的業務方向”;上海銀行則描述了其零售信貸業務三大投放重點。
老牌銀行股重獲歡心
平安銀行最受重視
由于2016年銀行業多家新股上市,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機構對新上市銀行的調研熱度可謂“爆棚”。不過,近一年時間內,機構對于老牌上市公司的調研熱情再次高漲,從公告披露來看,同處深交所的平安銀行和寧波銀行幾乎平分秋色,分別迎來了14次和12次調研。
平安銀行的機構粉絲包括國內外券商、基金等各類投資者,而且幾乎每個月都會有機構前來拜訪。部分機構選擇單獨前來,但是帶來的問題依舊是一籮筐。寧波銀行接待的國內機構較多,曾有分布于基金、券商、險資和私募的12家機構“豪華陣容”組團前來拜訪。
除了上述兩家銀行,在新上市銀行股中估值較高的常熟銀行和張家港行也均被機構調研。近一年內,常熟銀行共計6次發布相關公告,董秘、董事會辦公室、計劃財務部、零售銀行總部、小微金融總部相關人員均參與接待溝通;張家港行的接待陣容更為全維度,不僅董事長、行長、副行長兼主管會計工作負責人、董秘全部參與,連獨立董事和保薦代表人都參與了投資者關系活動。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雖然機構調研的頻次與上市銀行的二級市場表現并未展現出充分的聯動性,但是,被多次調研的銀行大多市凈率高于同業均值,近一年的區間換手率高于同業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