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張博
7月20日,中國工程院《中國區塊鏈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發布“發現100個中國區塊鏈創新應用”欄目之“行李全程跟蹤與數據共享平臺”應用案例。
據了解,在行李運輸過程中,行李錯運或破損是全球民航運輸的痛點之一。長期以來,航空公司、機場都希望快捷采集行李處理過程中的詳細信息,同時實時共享這些數據。然而托運行李全程跟蹤需要由航空公司、機場等多方參與共同完成,國內不同機場的行李處理模式不同,行李系統集成商也不同,數據存在孤島,這都導致了行李的數據共享和全程跟蹤難以推進。因此行李全流程跟蹤是一個全局性、系統性、協同性的覆蓋全行業的工程。
目前國內行業現狀和痛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行李跟蹤大多局限于單一機場內,存在數據孤島,沒有實現行李的全程跟蹤(始發機場->中轉機場->到達機場);二是行李跟蹤數據目前無有效證偽手段;三是在異常情況發生時(行李丟失/破損等),定責困難,并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處理異常狀況。
為解決上述問題,民航二所研發了基于區塊鏈的全程跟蹤與數據共享平臺。該平臺采用區塊鏈、RFID技術完成對行李全程跟蹤,在行李交運、輸送、分揀、裝車、裝機、卸載、到達、旅客提取等多個關鍵環節實現了信息的自動采集、跟蹤、上鏈和數據共享。
該平臺采用聯盟鏈建設方式,讓每個主要參與方獨占一個區塊鏈節點并擁有完整的數據賬本,行李流轉中各方信息通過區塊鏈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平臺打通了機場、航司和監管機構間的信息壁壘,通過加速數據流轉和信息共享,促進了業務環節的流轉效率,實現各方互信互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行李狀態數據共享問題。該平臺創新性的通過智能合約來自動化完成業務的高效協作,比如利用智能合約自動或者半自動處理行李異常時的定責,進行行李狀態異常監測和多方預警。
除了運用區塊鏈技術,行李全程跟蹤與數據共享平臺還在多個業務環節融合RFID、大數據等多項技術,有效支撐行李管理服務的高效開展。通過行李全程跟蹤與數據共享聯盟鏈,實現行李狀態實時記錄、跟蹤、授權旅客查看等功能,一旦行李丟失,鏈上記錄可為查找和理賠提供依據。
行李全程跟蹤與數據共享平臺上線試運行以來,參與機場3家,較好的驗證了平臺功能與性能,在行業推廣應用后,對保護公眾出行安全,減少機場分揀人員工作強度,提高機場整體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