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A股“分紅季”,很多上市公司亮出了“年終獎”。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市場對現金分紅的認識和理解的加深,分紅的企業數量和金額年年增加。不過,低現金分紅的就一定是差公司嗎?其實也不盡然。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是回報投資者的重要形式。近幾年來,監管層規范上市公司分紅行為,強化上市公司分紅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家數和規模逐年增長。2014~2016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率穩定在30%以上;2016年A股2053家公司現金分紅,占比約67.27%,分紅金額8307.77億元;2017年2451家公司實施現金分紅,占比為70.3%,分紅金額9792.79億元。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水平有了實質性提高,投資者有所獲益。
現金分紅一般發生在公司資本支出之后,在擴大投資之余,上市公司愿意把“錢包”打開,證明它還有結余,足見其現金流不錯,負債率不高,能大手筆分紅的一般來講不會是爛企業。那么,不分紅、低分紅的是不是就一定是差公司呢?
對投資者來說,分享公司經營成果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獲得公司現階段利潤分紅,靠股息獲取回報;一種是通過業績積累帶動價值提升,即所持股份價格隨業績增長“水漲船高”。由于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交易便捷和A股市場氛圍,中小投資者入市更多看重的是后者。鼓勵、督促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并不是要求所有公司有盈利就必須分紅,而是讓公司根據自身情況依法依規分配利潤。如果公司處于成長期,有好的投資項目,可將利潤投入到新技術研發和擴大再生產,自然應該“讓錢生錢”,為投資者創造更大回報;如果公司處在發展平穩期、成熟期,則應將大部分利潤回饋給投資者,讓股東享受分紅。
在成熟市場中,如亞馬遜、微軟等知名企業,它們分紅不多,甚至有的從不分紅,并不能因此就說它們是“鐵公雞”,相反,這些公司連年的市值提升,讓投資人持有的股權價值大幅提高,即使沒有現金分紅,投資者的財富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增長。
A股既有穩定成熟的藍籌企業,也有快速發展的新經濟企業,兩者不可偏廢,不能“一刀切”地強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得分紅,也不能武斷地下結論說低分紅的企業就是差企業,關鍵在于企業要實事求是地對資金使用做出安排,上市公司應通過真實、客觀、完整的信息披露,將業績收益、資金安排、投資計劃、分紅意圖盡可能公開透明地傳遞給投資者,明確預期,只有這樣,才能讓股東樹立對公司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