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專家1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上表示,目前中國經濟保持平穩態勢。下階段應保持政策定力,堅定推進去杠桿、防風險,維持民間投資持續增長。
宏觀經濟政策定位不宜改變
“下階段政策應當有定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世界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認為,要把金融控風險和去杠桿放在首要位置。其次,防風險非常重要,一定要在穩增長的同時,避免金融市場出現大動蕩,防止小金融機構出現破產倒閉。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優先責任公司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副所長閆衍認為,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在穩中求進基調下要注意三方面:一是繼續堅持把防風險作為底線思維,二是穩中求進,三是結構性去杠桿。而結構性去杠桿的重心在于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未來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債務方面的博弈,尤其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如何處置。當前實體經濟債券融資收益率出現下滑趨勢,表明隨著金融去杠桿,未來融資成本在逐步下降。
“宏觀經濟政策的總體積極性定位不宜改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曉光建議,考慮到實體經濟修復速度將慢于虛體經濟,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常態化的速度應當慢于西方各國。漸進的步調應當與市場內生動力復蘇的步調具有一致性。此外,在風險約束和債務約束的作用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退出在路徑、幅度和工具選擇上必須要有很好的協調性。
穩定投資重點在民間投資
“今年一季度數據最大的亮點是民間投資的增長,第一次超過了國有企業投資的增長,對穩定投資發揮了很大的正向作用。”閆衍指出,未來不確定性在于民間投資是否能維持增速。
劉曉光認為,2018年穩增長的核心依然在于穩定投資,建議出臺民間投資啟動的系統方案,以全面調整投資預期。同時,各類市場型和半公共服務領域的開放也十分重要,要放松這些行業的政府管制,減少政府在非公共領域的投資和全面收縮國有企業的非主營業務。
“低利率政策依然是民間投資復蘇的重要基礎。”劉曉光進一步建議,M2增速不宜設定過低,應當關注貨幣投放方式的變化對于貨幣傳導的沖擊,2018年可以逐步降低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完成貨幣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