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評論頻道 > 宏觀時評 > 正文

          資本市場開放成績顯著 中國債券“國際成色”足

          2019-09-28 00:36  來源:證券日報 閻岳

              ■閻岳

              在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型的過程中,一個成熟完備的債券市場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直接融資的重要通道之一,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成就矚目,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被國際投資者所青睞,國際債券指數納入中國債券,籠罩在我國債券市場上的這些光環正是其長期穩健發展的寫照。

              首先,中國債券市場近年來通過扎實穩健的改革發展,目前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

              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95.1萬億元(13.42萬億美元),總規模穩居世界債券市場第二位。今年5月末,我國債券市場托管規模超過91萬億元,正式躋身世界第二債券市場,僅次于美國。

              我國債券市場發展取得的成就,與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扎實穩健的改革措施分不開。

              2010年,央行首次放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等三類機構參與境內現券投資,之后QFII與RQFII被納入投資人范圍。在隨后的幾年中,吸引境外投資者的改革措施不斷出臺,2018年7月份,前述機構投資我國債券市場的申請程序簡化、額度限制取消。2017年7月份開通的債券通,使得境外機構進入境內債券市場的方便程度和交易效率大大提高。

              今年以來,央行會同有關部門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債市評級有限對外開放,完善境外非金融企業發行熊貓債相關規則,優化境外機構入市制度,完善債券通相關交易安排。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債券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和交易效率。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又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涉及債券市場的有3條,包括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債券的評級,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隨著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我國債券市場又將迎來一段大好的發展時期。尤其是今年以來降息的國家已經達到24個,中國債券市場受益于基本面韌性足、政策面定力強等因素,正在成為國際投資者的避險工具。

              其次,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績,中國債券開始貼上“國際標簽”。

              美國摩根大通9月4日宣布,將從2020年2月28日起把中國政府債券納入旗下受到廣泛追蹤的指數。據了解,這些指數是全球眾多重量級基金,尤其是主權基金必須參考的重要指數,這意味著有大量資金將主動或者被動配置中國國債。高盛預計,在納入該指數后,中國債市將有望每月吸納30億美元資金進入。

              這是中國債券今年第二次被吸納進國際主流債券指數。今年4月1日,彭博將超過350只中國國債、政策性銀行債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據悉,在被納入該指數后,人民幣債券成交量增長了30%。后續富時羅素旗艦指數(WGBI)也有望納入中國債券。

              我國債券市場被國際指數公司接納,與2017年7月份推出的債券通分不開。數據顯示,當前已有逾2100家境外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較年初增加900余家。今年1月份至8月份,累計達成交易量超過3萬億元,同比增長超30%。截至目前,境外投資者持債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占境內債券市場托管總額的比例約為2.5%。

              外資的有序進場從央行發布的月度債券托管數據中就能感覺到:今年4月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90.1萬億元,5月末升至91.1萬億元,6月末為92.1萬億元,7月末為93.1萬億元,8月末升至95.1萬億元。

              對正處于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市場有序對外開放的中國來說,國際知名指數公司吸納中國債券,就足以說明中國經濟的吸引力。

              現在,我國的債券市場已經成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成為產業企業獲取中長期債務資金的重要渠道,成為銀行與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流動性頭寸調劑的重要機制,而且債券市場正在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依托。尤為重要的是,在經過前期的治理整頓后,債券市場已經重回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軌道,這將引領我國債券市場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證券日報網
          国产精品传媒99一区二区_国产高潮抽搐喷水高清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蜜_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