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衡量經濟發展的各項主要指標,都可以支撐中國經濟已經趨穩的判斷。這種趨穩,不僅是指標的回升,更重要的是信心趨穩、預期趨穩。”在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20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與會專家提出上述觀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實現“深V”反彈。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表示,GDP增速、分行業增加值、PMI、制造業PMI、產能利用率、CPI、PPI環比、進出口、消費,這些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都可以支撐趨穩的判斷。這種趨穩,不僅是指標的回升,更重要的是信心趨穩、預期趨穩。談及下半年態勢時,董煜分析,隨著上半年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三四季度有望能恢復到接近正常增長率的水平。但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都會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問題,這就需要宏微觀經濟政策都要更加積極和靈活、更加精準和到位,特別是宏觀政策要更多代入微觀主體的感受,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疫情的影響會繼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上半年中國外貿逐月好轉,呈現出積極態勢。談及外貿恢復的原因,王孝松認為,一方面是中國和東盟的進出口增長是一個重要的亮點,在當前外部環境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加強對新興市場的重點開拓很重要;另一方面,上半年一般貿易的進出口在外貿當中的比重已超60%,過去中國很多年依靠加工貿易,疫情沖擊給了中國延長產業鏈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