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央行近日召開全國24家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這是繼2019年11月央行召開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后,時隔一年多再次召集主要銀行,就推進信貸結構調整、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作出新部署。會上對下一階段金融系統信貸結構調整的一些表述,如“金融系統要充分認識持續優化調整信貸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地制宜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等頗為耐人尋味。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逐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信貸結構的優化調整,就是希望通過銀行信貸資源的再分配,實現經濟轉型更為順利地推進。
信貸結構的調整,意味著不同產業、不同領域的信貸可獲得性有增有控。增的方面,結合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的薄弱環節和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民營小微企業、綠色低碳產業、高新技術制造業將是未來信貸資源的主要流入領域??氐姆矫?,著重體現在對房地產領域信貸供給的嚴把關。近年來,房地產貸款增速逐漸放緩,房地產新增貸款規模占各類新增貸款的比重穩步下降。在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下,上述趨勢在未來大概率還將持續。
此外,會上關于“因地制宜增加經濟困難省份信貸投放”的提法頗為少見,顯示區域信貸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實際上,不僅是信貸資源存在區域不均衡的問題,近年來,整個社會融資資源都更青睞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較之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部分區域則出現信用風險事件時有爆發與投資風險偏好下降的相互強化,進一步加劇經濟困難省份對金融資源獲得的難度。強調增加經濟困難省份的信貸投放,不僅是出于區域協調發展的考量,也是避免區域性金融風險惡化甚至爆發的需要。
不過,金融資源的區域間分配更多是由市場力量主導。要想消除金融機構的區域投資偏見,調動金融機構投資經濟困難省份的積極性,需要依靠多方合力。除了需要金融機構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認識,還需要金融監管部門從豐富區域不良率容忍度差異化、細化監管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拿出實招;地方政府也需從優化營商環境方面著手,借鑒經濟發達省份經驗,切實深化“放管服”,并穩妥主動有序地化解潛在信用風險,為金融機構營造可信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