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璐
5月份以來,隨著股市回暖,場外配資等非法證券期貨活動也有所抬頭,但監管及時“亮劍”,釋放“零容忍”嚴打信號。自5月中下旬以來,上海、浙江、安徽等15地證監局“刷新”了當地場外配資平臺黑名單,其中,深圳證監局已經更新至第十三批。
事實上,近年來,證監會一直持續監測清理場外配資平臺,并聯合公安機關嚴厲查處場外配資違法犯罪案件。數據顯示,2020年證監部門向公安機關移送或通報場外配資案件線索89件,配合公安機關查處19起場外配資犯罪重大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700余人。
2021年4月30日,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強化警示震懾,證監會發布了十起場外配資違法犯罪典型案例,以案說法、以案釋法。5月21日,證監會表示,會同公安機關查獲一起利用股市“黑嘴”操縱市場的重大案件。此案中,亦有配資中介的身影。
根據《刑法》《證券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有關規定,場外配資經營活動屬于非法證券期貨活動,構成犯罪的,將以非法經營罪、詐騙罪等追究刑事責任。
但是,就在國家法律明令禁止、監管部門嚴打背景下,場外配資平臺依舊屢禁不止,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是配資方利益驅使,二是投資者存“一夜暴富”的賭博心態。
目前,證券公司的融資融券業務存在50萬元的門檻,而且一般只能以1倍杠桿融資。而在牛市來臨的時候,被股票和期貨市場“暴富神話”洗腦的投資者,則存在“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摩托變路虎”的思想。
“七賠兩平一個賺”是股市投資者的普遍現象,期貨市場盈利投資者的比例更低。要遏制場外配資的生存土壤,最根本的是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明白證券期貨市場高杠桿的風險,不信內幕消息和小道消息,堅定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
與此同時,證券監管部門也需要不斷提升科技監管水平,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檢測出場外配資賬戶,進行精準打擊。
清理場外配資平臺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因為場外配資平臺較多,證券監管部門需要聯合公安機關、網信辦和地方金融局等部門,形成監管合力,及時關閉場外配資平臺網絡門戶,從嚴從快從重查處重大典型案件,并及時公布,廣泛宣傳,對違法違規者形成威懾力。同時,也要發揮市場的力量,鼓勵投資者積極舉報,對于提供有價值線索的投資者,給予罰沒款一定比例的獎勵。
(編輯 崔漫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