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毅
近期,多地疫情反復,對經濟運行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一定影響。醫療保障、物流保供、企業生產、產業鏈安全等,無不考驗著防疫每個環節。上市公司作為各行業中的佼佼者,在這場抗疫大戰中積極先行,既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也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值得點贊。
阻擊疫情,醫療先行。
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白衣戰士逆向而行,24小時“接力棒”式工作;醫療企業各顯神通,加大馬力擴大產能,為防疫、抗疫戰場輸送“彈藥”和“鎧甲”。筆者發現,一批又一批“硬核”抗疫的高科技生物醫療企業涌現出來。比如,之江生物、圣湘生物、微策生物、博奧賽斯、熱景生物等11家高特佳醫療生態圈成員企業,奔赴抗疫一線,用快速的研發、專業的產品為疫情防控和治療提供診斷、生命信息和支持設備;再如,作為國家指定的藥品和醫用防護物資戰略儲備和采購單位的通用技術中國醫藥、作為國內醫用敷料龍頭企業穩健醫療、中藥頭部企業以嶺藥業等,抽調所屬企業精干力量全力“參戰”,24小時生產不停機,確保防護物資的生產和供應。
保供給,物流先行。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是打贏新一輪疫情防控大仗硬仗的緊要任務,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維護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礎。筆者注意到,供應鏈條涉及倉儲、運輸、配送等多個環節,有的難在路上,貨運司機“過得去卻回不來”,有的難在家門口,配送“最后一公里”打不通。為紓解保供難點堵點,精準政策在保駕護航,市場力量充分發揮,多家上市公司依托健全的配送體系、豐富的物資渠道,出實招暢通供應。順豐控股、京東物流、圓通速遞、德邦股份等10家快遞企業及時調配人力、物力,保障了各區域工作和物流業務的正常開展。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通知,部署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有關工作,目前醫療、民生、能源、農資等重點物資運輸保障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保生產,企業顯擔當。
企業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石,高質量增長的內生動力。面對疫情的沖擊,眾多上市公司多舉措化解自身運營危機,堅守主業彰顯業績韌性,還積極推增持計劃提振市場信心。
雖然從目前發布的1618家上市公司2021年年報業績看,有1124家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占比七成;有1406家營業收入實現了增長,占比達到87.44%,上市公司整體業績韌性較強。但是,面對疫情沖擊,物流、采購等各項成本大幅上升,導致企業的利潤水平出現新的壓力。上市公司直面困難,一方面調整生產計劃,與材料供應商、經銷商密切溝通,最大限度確保正常的生產運營,另一方面積極拓寬思路,通過創新專業服務方式降本增效,還通過技術創新、集約式發展,達到開源節流。在資本市場,多家公司推出增持計劃,控股股東、董監高用增持等方式表達了對公司未來的信心。
筆者認為,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抗疫中,上市公司挺身而出,堅守主業主動創新,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其“領跑者”角色日益突出。這些擔當有為的上市公司,持續增強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堅定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