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近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統籌開放和安全,穩步推進市場、機構、業務的立體化開放,深化拓展互聯互通,便利跨境投融資,同步加強開放條件下的監管能力建設。
“資本市場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對于支持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的注入可為我國企業擴張、產業升級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從而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同時,國內企業通過海外上市,可獲得更多的投資和國際資源,進一步拓展業務范圍,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進而推動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中資企業和機構
加速揚帆海外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現代資本市場必定是一個雙向開放的市場。“有力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作為監管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已經取得一系列進展和成效。
例如,2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以下簡稱“備案新規”),從完善監管制度、明確備案要求、加強監管協同、明確法律責任和增強制度包容性等方面進行優化,更好支持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健康發展;6月份,滬深交易所進一步優化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機制,明確境外發行上市GDR應當符合的條件、審核主體及程序等。
隨著相關政策的實施生效,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奔赴國際資本舞臺。據證監會官網數據統計,自備案新規實施以來,截至目前,共有152家企業提交備案材料,其中68家已獲得中國證監會開具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此外,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底,年內已有49家內地企業登陸港交所,91家排隊中;有28家中概股公司赴美上市,72家已提交招股書。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內企業海外上市有利于拓展融資渠道,募集到更多資金用于高質量發展,優化資本結構,提高研發實力。同時,有利于提升企業自身國際影響力,進而拓展國際市場,加強與國際市場的合作交流。另外,海外上市有助于引入國外先進管理經驗,規范公司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國內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重要參與主體,也在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不斷擴大的過程中,積極跨入國際市場。如今,中資券商已布局新加坡、美國、印度等多個市場,業務范圍涉足外匯期貨、財富管理、場外衍生品等多元化品種。
在董忠云看來,中資企業和機構加速“走出去”,還有利于增強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提升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影響力。
優質外資機構
紛紛來華投資展業
吸引優質外資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亦是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
在此過程中,證監會圍繞資本市場制度體系和產品體系兩方面持續發力,或通過完善滬深港通機制,擴大交易標的范圍、優化交易日歷安排等,持續提升外資參與A股的便利性;或利用拓展境內外ETF互聯互通、持續擴大期貨期權特定品種開放、支持香港推出首個A股指數期貨等,不斷增強外資投資A股產品的多元性。
制度體系方面,近年來,我國已取消境外投資者持有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股權比例限制,對外商投資證券公司業務范圍實施國民待遇,允許外國銀行在華分行申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進一步降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準入門檻、擴大投資范圍。
證監會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累計核準9家外商控股證券公司(美國3家,瑞士、日本各2家,英國、新加坡各1家)、9家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美國6家,加拿大、英國、德國各1家);3家外國銀行(英國、美國、德國各1家)在華子行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
政信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何曉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監管機構通過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和規定,為外資機構提供了清晰的準入和運營規則,吸引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