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鵬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在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外貿“新三樣”依然表現亮眼,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累計出口數量分別同比增長21.6%、10.4%和32.9%。
微觀數據是宏觀數據的基礎,宏觀數據離不開微觀數據支撐。上市公司作為企業的“優等生”,更是微觀基礎中最為活躍的因子。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進多家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下稱“深市”)“新三樣”相關公司,解碼企業如何鍛造新質生產力,為我國外貿持續注入澎湃動能。
推動技術加速落地
3月5日,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介紹,科技投入產出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國在量子信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投產,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運營,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喜人。
一眾深市“新三樣”相關公司更是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成果加速落地,進而在產業發展中持續創造價值。
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公司用二十余年的專注和堅守,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開發出多項顛覆性技術和產品,如刀片電池、超級混動技術、易四方平臺等,極大提升了公司產品力以及用戶體驗。
據悉,憑借著技術優勢等有利因素,比亞迪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300萬輛,同比增長67.70%。從營收方面來看,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23.15億元,同比增長42.0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0.41億元,同比增長80.72%。
事實上,比亞迪僅是諸多深市公司推動技術加速落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年間,億緯鋰能推出了全新一代MB系列儲能產品,實現46系大圓柱電池量產裝車,還積極布局了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氫能等多項前沿技術;晶盛機電推出基于N型產品的第五代單晶爐,將半導體超導磁場技術導入光伏領域,徹底打開了低氧N型晶體生長的工藝窗口,從材料端提升電池效率等等。
正如國軒高科相關負責人所言,“2023年,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新產品新技術開發落地,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諸多深市“新三樣”相關公司也在推動技術落地過程中,不斷夯實了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了先進生產力的質效。
持續發力科技創新
如果說技術落地是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結出的“果實”,那么相關上市公司發力科技創新則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根系”。
因此,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抓好科技創新這個“源頭活水”,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事實上,這也是一眾深市“新三樣”相關公司已然達成的共識。
例如,陽光電源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公司將以“聚力創新,全域縱深,數字加速,成就客戶”的經營思路為指導,聚焦做強主業,持續高研發投入,堅持低成本創新,加速產品迭代升級,同時在營銷、制造等方面大力創新。
“繼續加大電動化、智能化投入力度,堅持智電融合的整車智能化方向;進一步推動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高;發力高端品牌,實現品牌向上;加快出海步伐,融入全球市場。”上述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同樣表示。
在談及具體策略時,國軒高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將繼續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及技術研發的投入,及時轉化科技創新成果,全面提升制造水平。同時,加強數字化管理與工業生產相結合,不斷深化科技轉化能力,推進公司高質量發展。在產品方面,將推動產品技術和設計持續更新迭代。在智能制造方面,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