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滬深兩市都迎來比較不錯的走勢,滬指周漲幅超過3%,結束了連續七周的下跌,創業板指數更是完成了二次探底,確認了1500-1520點一線存在有效支撐,該支撐也是當前反彈的重要保障。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導致A股市場二季度出現較大幅度下行的核心因素有內、外兩方面。內因就是在資管新規、去杠桿的背景下,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兩者資金面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收縮。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M2(廣義貨幣)同比增長8%,增速創歷史新低。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03萬億元。不管是M2,還是社融增速都低于市場預期。資金面的緊縮直接影響整個證券市場的估值出現下行,所以我們看到了沒有業績支撐、僅靠資金維持的垃圾股、殼資源出現了崩塌,殼資源的市值跌破10億元,沒有業績增長預期的公司其股價向每股凈資產靠攏。外因方面就是中美貿易摩擦在7月份以前一直處于不確定狀態,這種不確定狀態帶給資本市場較大的負面情緒,直接導致了科技類新興產業和出口業務占比較大的公司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其中電子板塊(半導體、元器件)和通信設備板塊所受影響最大,這兩個板塊市值近3.5萬億元,占滬深兩市權重7%左右。
不過,造成市場下跌的兩個因素在6月底和7月初開始有所變化。內因方面,首先是央行對流動性的態度有了比較明確的變化,將“合理穩定”調整為“合理充裕”,去杠桿由“有效控制”調整為“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外因方面中美貿易摩擦也進入了政策落地階段,市場的過度悲觀情緒將逐步修復。此外,中興通訊的禁令也有望解除,中美貿易摩擦短期內不會有更壞的情況出現。
在內外因素都出現階段性改善的背景下,市場也開啟了中期反彈行情,主要指數同時開始震蕩走高。對于中期反彈,我們需要把握好兩點:一個是反彈的時間周期,另一個就是反彈的空間幅度。以滬指為例,從1月底的3587點一路下跌至7月初的2700點一線,下跌幅度超過800點,時間超過5個月,中期反彈至少可以回補跌幅和時間周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高度可以展望至2950-3000點一線,反彈時間維持1-2個月,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6月19日留下的向下跳空缺口,該缺口已經構成了中期壓力,該缺口可以作為中期反彈的初步目標。
對于中期反彈的投資策略,投資者可以在中期反彈中,配合近期的半年報業績預告,來挖掘電子板塊和通信設備板塊中被錯殺的績優標的,這些績優公司被錯殺,業績一旦超出市場預期后,其股價將會以很快的速度修復到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