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子強
9月15日,滬深兩市呈現窄幅震蕩,板塊輪動加快,交投仍處于低位,滬指再回3300點附近。在日K線形態上,滬指已是三連陽走勢,不過,量能卻未能放大,仍處于8000億元之下,縮量小幅反彈反映出市場情緒不高。
對于連續的縮量震蕩,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夏風光表示,成交量的萎縮反映出市場的觀望情緒,是市場整理或下跌階段常見的。目前各大指數在上方都形成了成交量密集區,在缺乏成交量的支持下,打破盤局或改變震蕩區間是比較難的。成交量的多少與是否好的買進位置,兩者并無直接關聯。
“縮量上漲反映了市場對大盤短期走勢有較大分歧。”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他認為,隨著半年報披露完畢以及前期資本市場改革利好邊際效應減弱,部分高估值股票面臨調整壓力、對包括低價股炒作在內市場亂象的監管表態、貨幣政策存在微調可能性、匯率波動和國內外經貿環境等不確定因素使得市場缺乏一致預期和投資的主線。沒有量能的配合,短期市場震蕩整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值得關注的是A股縮量上漲中,大宗交易呈現出高折價現象。數據顯示,在9月11日至15日大盤三連漲過程中,共出現351次大宗交易,其中,當日折價成交的達到286次,占比超八成,其中,有多達224次大宗交易當日折價5%以上。
對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軒鐸資管總經理肖默表示,大宗交易高折價,一般認為短期在二級市場很難買到比大宗價格低的目標股票,因為大股東的大宗交易有鎖定期,通過大宗交易買入的股票顯示了買家的信心。從這一角度來看,多數大宗交易資金還是看好A股市場的未來表現。
不過,機構們對A股短期走勢則認為是震蕩為主。富榮基金基金經理邱紫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A股后市運行依然維持先前的判斷,市場維持震蕩格局。首先,這次市場調整的主因并非外部因素驅動的,而是市場前期快速上漲帶來的內生性因素。外部因素如美國市場的震蕩和中美科技領域的對抗加劇了市場震蕩。隨著影響市場各種事件落地,風險將會進一步釋放,投資者需要保持耐心。此外,上周末有新聞稱全球抗擊疫情曙光出現,如果全球市場疫情得到極大的緩解,那么市場在短期內將要直面經濟基本面,可能出現較大的震蕩。
源達信息也認同A股短期將反復震蕩。源達信息認為,上證指數在拋壓明顯釋放后預期下行空間有限,但由于市場中并未出現新的持續性熱點,因此反復震蕩概率較大。而創業板指由于其中小市值個股的獲利盤仍需要消化,存在沖高后再次回落的走勢。
對于后市的布局,袁華明表示,投資者可以利用市場震蕩和可能的風格調整機會,逢低布局今年沒什么表現的部分低估值傳統產業核心藍籌;而今年漲幅比較大的一些高估值科技龍頭,可以等待調整到位后再尋機布局。
夏風光則認為,短期市場受交易情緒的驅動,但中長期還是看估值,金融地產等低估值板塊,相對來說更值得關注一些。消費和醫藥等抱團股近日出現籌碼松動跡象,估值和周期都屬于高位,是值得警惕的一個新的特征。
表:9月11日以來大宗交易一覽

制表:趙子強
(編輯 袁元 策劃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