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寶琛
中國債券市場持續開放與改革深化。對此,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在6月17日舉行的2021年下半年市場展望線上媒體分享會上表示,中國債券的估值具有吸引力且具有實現投資多元化的益處。
自去年年底新冠肺炎疫苗上市以來,全球經濟穩步復蘇,中國一馬當先。盡管美元匯率波動,但中國在2020年實現健康的貿易順差,且國內股市和債市均獲得資金流入支持。同時,作為“不急轉彎”宏觀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央行對公開市場操作保持相對較為審慎的態度,并表示貸款利率可能已觸底。對此,黃嘉誠預計,社會融資增長將與名義GDP增長更為一致,并認為財政寬松政策將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減少,貨幣政策將更加中性。
信貸方面,黃嘉誠表示,更看好估值吸引且基本面更佳的中國信貸,尤其是優質國企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LGFVs)。地產債也被看好,因為市場拋售為買入更優質發行人的債券提供入市良機。
黃嘉誠同時表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在岸債券的需求與日俱增。近年來,全球投資者一直在增加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驅動因素包括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籃子,以及在岸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銀行債券被納入主要全球固定收益指數。
“當前外資在中國債券市場的持有比例仍相對較低,為3%,而美國國債的持有比例約為30%。鑒于在岸債券的吸引力在于其與其他全球資產類別的低相關性,這一比例有充足的增長空間,因為該資產類別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和多元化的好處。”黃嘉誠說,預期中國在岸人民幣債券的指數納入及資本市場的開放將繼續推動更多資金流入在岸市場,并進一步提升外資比例,從而逐步提高該資產類別在全球的相關性。
(編輯 崔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