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的一日三餐里,藏著無數千億市值的生意。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餐飲業是拉動中國消費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當前市場規模超4萬億元,并快于社會整體消費增長速度。
2020年餐飲市場規模
有望突破5萬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國餐飲行業現在有多大規模?對經濟增長意味著什么?
姜俊賢:中國烹飪協會統計數據顯示,過去30年,中國餐飲行業年均增長率為18.6%,增長速度超過GDP,是國民經濟中增速最快的行業之一。近年來,隨著國民收入水平提高,餐飲更成為拉動消費的生力軍。
2019年1-8月,全國餐飲業實現收入28795億元,同比增長9.4%;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1%,增速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2個百分點,餐飲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為12.5%,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個百分點。我們預計未來5年內我國餐飲業仍將以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0年我國餐飲業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5萬億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A股市場餐飲企業的業績表現應該怎么看?
姜俊賢:不能把它作為一個普遍現象。從2018年A股和新三板餐飲企業年報來看,拖累業績的原因包括供應鏈成本、新開店成本以及人員薪酬增加等。在城鎮化推進、消費升級和互聯網技術推動下,餐飲服務越來越走向大眾和普惠,一些老字號餐飲品牌確實面臨著轉型發展的挑戰。
餐飲消費是剛性需求,隨著我國消費升級進一步深入,餐飲企業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品質,改善運營管理,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突破,提高環境適應性和抗風險能力。
以資本為紐帶打造餐飲集團
中國證券報記者:A股餐飲上市企業目前有4家,合計市值剛過200億元,與行業發展趨勢不匹配,這是什么原因?
姜俊賢:餐飲企業提起上市,是“又想做、又怕做”。“怕”是因為上市要求很嚴,需要做大量工作,但成功率又很低,大家對上市信心不足。我個人認為餐飲應該是資本市場未來很有發展潛力的板塊,資本市場會有助于餐飲企業規模經營、規范經營,有助于餐飲企業健康發展。
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又有這么大的消費市場,卻沒有誕生一個500強規模的餐飲企業,原因是什么?資本市場能為餐飲企業做大做強提供哪些幫助?
姜俊賢:我覺得恰恰是因為中國餐飲企業和資本市場的結合度太低,所以才很難出現躋身世界500強的中國餐飲企業。麥當勞如果沒有在上世紀60年代上市,絕對不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餐飲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一定需要資本支撐,靠企業自身積累的利潤去滾動發展的速度太慢了。
作為行業協會,我們呼吁資本市場支持餐飲行業發展,培育大型餐飲企業。當然餐飲企業自身也要努力。
中國餐飲企業比較難做大,還因為中國餐飲業實在太發達、太豐富了,消費者選擇性太強了,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我想未來中國能夠做大做強的餐飲企業,一定是以資本為紐帶的、多品牌的餐飲集團,不會是像麥當勞這樣的單一品牌產品,這是中國餐飲市場特點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