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孟珂
近期,天津、河北、遼寧、廣西、甘肅等地紛紛出臺措施,聚焦改善營商環境,促進民間投資快速增長。對于今年民間投資態勢情況,《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
《證券日報》記者:激活民間投資活力的必要性有哪些?
劉向東:民間投資在我國經濟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占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六成以上,在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民間投資增幅明顯下滑,對經濟和就業增長的動力減弱,這關系到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進程,因此有必要盡可能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激活民間投資活力。
《證券日報》記者:各項政策措施對促進民間投資作用如何?
劉向東:近兩年來,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政策促進民間投資,對促進民間投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有些激勵政策尚未細化或者落實不到位,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仍然較難充分激發起來,民營企業的投資意愿也難以釋放出來。
《證券日報》記者:目前民間投資有哪些“瓶頸”尚待突破?
劉向東:在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很多民營企業投資不僅面臨市場準入的障礙,特別是壟斷行業領域存在開正門設暗門的隱性壁壘,如在申請辦學、辦醫時,對教師數和醫師數的要求互為前置的隱形障礙;在降低融資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上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還不能平起平坐,如前期承諾的融資支持政策落實不到位,民營企業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在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的情況,各種評估、評價、檢驗、檢疫、檢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在政府提供扶持優惠政策上,民營企業抱怨享受不到平等的待遇,不僅存在手續繁瑣、辦理效率低等問題,而且政府承諾補貼或稅收優惠的兌現不了。
《證券日報》記者:2018年民間投資如何更好的釋放活力?
劉向東:從目前來看,盡管國家已經從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破解融資難題、為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方針和政策要求,但下一步要使其發揮切實的效力,還需要制定系列方案,細化激發民間投資各項具體措施。由此預計2018年國家將會在具體落實激活民間投資活力方面下功夫,努力解決制約民間投資增長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