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寇佳麗
7月28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上海市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發放6億元算力券,加強算力調度平臺建設,體系化支持企業研發和應用大模型,加快大模型生態空間集聚”。
實際上,今年以來,已有蕪湖、天津、武漢、杭州、昆明等多地發放或計劃發放算力券。
“多地籌備算力券的發放,旨在緩解企業買不起、用不起算力的痛點。該舉動短期內可降低初創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技術準入門檻,加速大模型應用落地,長期看則有助于引導算力供需匹配,為加快構建算力互聯互通體系賦能。”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獎補措施打出組合拳
年初至今,各地發放的算力券整體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適用范圍擴大,不少地方明確算力券涵蓋智能算力與超算算力;二是打組合拳,多地在推出算力券的同時,也發布或計劃發布數據券、模型券、語料券等。
算力券從聚焦智能算力轉向同時涵蓋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是政策設計對算力產業發展新趨勢的精準回應。郭濤表示,一方面,大模型參數爆發式增長催生混合精度訓練需求,單一架構難以滿足全場景要求;另一方面,氣候模擬、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科研攻關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亟須超算算力提供有力支撐。
算力券是地方層面培育數字經濟優勢、構建人工智能(AI)產業生態的重要切入點,如今,促進算力券與其它獎補措施有機結合的舉措已成為熱門選擇。
例如,今年上半年,蕪湖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先后發布《蕪湖市“數據券”實施細則(試行)》《蕪湖市人工智能“算力券”實施細則(試行)》,明確了數據券、算力券的申報與兌付程序?!度舾纱胧诽岢?,“推動建設高密度、低成本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市區協同給予配套支持,向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發放最高100%支持的100萬元算力券、100萬元模型券、100萬元語料券補貼”。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員鄭揚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算力券、數據券等獎補措施相互配合、以組合拳的方式出現,是地方層面廣泛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具體表現,將會加速技術創新與應用場景拓展,助力“算力—數據—算法—應用”生態閉環的加速形成,從而帶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系統性躍升。
“人工智能+”行動成效顯著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應用議題。2024年12月份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今年5月份,國家數據局綜合司印發《數字中國建設2025年行動方案》,對“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提升等方面進行工作部署。
受政策驅動,截至目前,“人工智能+”行動在多個維度取得了顯著成效:AI手機、AI電腦、AI眼鏡備受青睞,成就一個又一個消費新熱點;人工智能產品廣泛覆蓋辦公協同、工業設計、內容創作等場景,大幅提升服務效能;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共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完成備案。
今后,繼續推動“人工智能+”行動高質量開展應做好哪些工作?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同步攻克“芯片自主、數據合規、綠色算力、標準治理、人才資本”五大瓶頸,強化區域協同與場景驅動的持續迭代機制。
張孝榮進一步表示,推動各地算力券、數據券等獎補措施落地見效,要放在攻克五大瓶頸的基礎上去開展,發券全過程必須守住“公平準入、鏈上核銷、結果掛鉤、區域互通、安全合規、動態評估”六道關口,防止套利、重復補貼與監管真空的出現。把宏觀謀篇布局與細節精準發力結合起來,共同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賦能千行百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