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會報道組 李春蓮
5月22日,《證券日報》記者從中石化新聞辦獲悉,全國人大代表,鎮海煉化黨委書記呂亮功今年兩會帶來的議案是建議加快推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氫能源因其來源廣、燃燒值高、零碳排等優勢,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許多國家與地區都將氫能作為戰略性能源來發展。2017年以來,國家相關部委密集出臺政策引導并鼓勵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開發和發展,加速了氫能產業化進程,現已初步形成以交通應用為主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鏈。
近年來,隨著氫燃料電池技術快速進步,以及人們對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日益重視,氫能發展呈現出新一輪熱潮,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加快發展。2019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2833輛和2737輛,同比分別增長85.5%和79.2%,主要以物流車和公交大巴車為主。截至2019年底,全國建成加氫站61座,其中投入運營52座。
盡管氫能發展如火如荼,呂亮功還表示,我國在氫能產業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問題:一是產業缺乏統一規劃。二是關鍵核心技術尚未突破。三是總體成本過高。四是技術標準體系相對滯后。
鑒于此,呂亮功建議:一是盡快出臺國家層面氫能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路線圖。從國家層面,健全政策管理體系,完善頂層設計,制定合理產業發展路線圖;從地方層面,各地結合自身優勢,利用產業集群,積極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二是利用石化企業發展氫能的產業基礎優勢,推動制氫從以灰氫為主逐步向藍氫和綠氫過渡,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石化企業具有豐富的低成本灰氫資源優勢(即96%的氫氣來源于化石燃料,藍氫指由化石燃料制取,但輔以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利用等處理,綠氫指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是目前國內主要氫氣生產來源之一。同時,石化企業在全國擁有網絡化的天然氣管網和終端加油站,具有管道輸氫和布局加油/加氫站的天然優勢。
三是突破核心技術,打造產業生態。借鑒有關國家經驗,明確以財政支持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研發計劃,設立專業化的國家能源研究院和氫能重點試驗室;四是完善氫能產業相關技術標準和檢測體系。
(編輯 白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