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若琳 見習記者 毛藝融
進入6月份以來,已有20多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退市公告,并且退市名單仍在拉長。截至6月13日,今年以來,鎖定強制退市的公司已達43家,超過去年全年(42家),A股退市常態化機制效果顯著。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實施,A股“優勝劣汰”機制持續優化,那么,持續優化的退市制度,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對此,6月14日,《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
“退市制度是實施全面注冊制的重要基礎性制度,對于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初步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李湛表示,通過淘汰不良企業,市場資源更加集中于具有競爭力和增長潛力的優質企業,從而促進整體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李湛看來,及時淘汰財務狀況差、業績不佳或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上市公司,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退市制度讓真正扎扎實實做業務的企業獲得良好的直接融資環境,進而帶動行業乃至上下游產業發展,實現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而問題公司的退出意味著更多資金將被投資于優質公司,非理性投資的回報率會進一步走低,這有利于引導全市場形成價值投資的理念。
從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角度出發,李湛表示,“通過強化信息披露要求和監管措施,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規范運作,有利于投資者更準確地評估風險和回報,提高市場信心和穩定性,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從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能力的視角來看,李湛認為,退市制度推動接近退市邊緣上市企業增強危機意識,努力改善自身的經營管理,盡力提高業績表現。同時,通過引入破產重整、資產重組等制度安排,給予了處于困境中的企業更多的生存和發展機會,激勵企業積極調整經營策略、提升內部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退市數量增加明顯,特別是房企退市呈上升趨勢。繼ST藍光摘牌退市后,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仍有10來家上市房企面臨“1元退市”的風險。
在李湛看來,“房住不炒”政策大基調下,2020年“三道紅線”和房貸集中管理制度推出,房地產行業高杠桿和高周轉大幅擴張的模式無法繼續。2021年開始房地產行業進入下行周期,資本市場對于上市房企的信心大幅下降,房地產企業資產質量和股票價格迎來全面重估,這使得部分房地產上市企業不再符合上市標準。
對于監管機構而言,李湛建議,采取相應政策舉措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同時積極引導市場預期、注意保護投資者利益。對于投資者而言,在市場風險逐步出清的過程中,有些房企可能會出現被收購、重組或重整的情況,這為一些資本實力較強、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提供了進一步發展和成長的機會,市場出清也有利于行業龍頭企業,也可能孕育出一些投資機會。
談及如何更好發揮退市制度作用,李湛建議,繼續完善退市制度的相關規定,提高退市標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退市標準和程序應當明確、透明,并根據市場情況進行及時修訂和優化,標準和程序的設定應充分考慮市場的發展和特點。同時,加強退市制度的執行力度,對于違法違規、業績下滑等問題嚴重的公司,應該及時采取退市措施。
“加強信息披露和監管,推動上市公司切實按照監管要求披露財務狀況、業績變化等信息,確保信息的真實、準確和及時性。”李湛表示,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也應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承擔好對相關上市主體的把關和監督責任。
此外,還應加強投資者教育。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讓投資者能夠更加理性和謹慎地進行投資決策。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