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在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某保上,消費者買了一款定期壽險,這款產品系某保和保險公司一起合作推出,那么,該產品到底隸屬某保還是保險公司?
保險產品所屬逐漸模糊的例子,并不鮮見。如今,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傳統保險產業鏈中的一個生產產品、一個銷售產品。二者之間動態發展成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保險中介機構
不甘做“居間”者
“當眾多保險公司直接對接單一消費者時,消費者是痛苦的。”大童保險銷售服務公司董事長、CEO蔣銘在多個場合提起最近遭遇的一個客戶投訴時感慨道。
客戶在大童買了一個包含5家產壽險公司產品的“套餐”,之后陸續接到每家保險公司的回訪電話,其中某壽險公司的問題之一是“是否得到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客戶不了解這個概念,回答了“不知道”,該回答導致他在這家公司投保未成功,而其他4家的保單成功簽下來。這讓大童此前給客戶制定的這份保障計劃面臨尷尬。
蔣銘認為,客戶面對每家保險公司時的服務體驗是被撕裂的,今天的保險中介需要做客戶服務體驗的彌合者、整合者。由此,他認為,保險中介的角色要有所變化,要從“居間型”中介升級為“專業型”中介,實現從傳統保險中介到新型保險中介的轉變。傳統的居間型中介,處于客戶和保險公司之間,掙的是信息不對稱的錢;而新型的專業型中介要讓交易更便捷、要做好咨詢服務、要有人員培養體系建設、要有售后服務體系的搭建、要有核心數據系統的建設,這對資金、人才、戰略以及耐性的門檻要求都比較高。
創新型保險中介的這一概念,在1月20日舉行的2018年保險中介高峰論壇暨于家堡論壇上,被更多人提及。具體的創新動作,在實際中大體可分為兩類。
其中之一是在擴展服務領域。保險中介機構包括銷售環節的代理、經紀機構,還包括售后環節的公估機構。以銷售環節為例,保險中介處于市場一線,更貼近消費需求,近年出現提出保險產品保障需求、條款,向保險公司尋求定價等行為。比如慧擇網、中民保險網、大特保、小雨傘、唐僧保、新一站等一眾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越來越多地開啟了與保險公司聯合推出定制化保險產品的步伐。
另一類則是在積極運用科技創新。比如開發為保險營銷員服務的網絡平臺、智能保險軟件等,有觀點認為,保險中介在科技運用上比保險公司的活躍度還更高。
傳統險企面臨挑戰
對于保險中介而言的創新,在保險公司看來,感受可能并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保險中介自己定制保險產品,參與到保險產品的研發過程,就是對保險公司的一種“逆襲”。比如互聯網平臺通過擁有大量流量、用戶數據,截留了保險需求,通過模型訓練替代保險公司的精算,自己開發產品、自己提供服務。此時,保險公司就只是一個風險資本的提供者,甚至僅是“出單者”,定價功能逐漸喪失,漸漸遠離了消費者。“我們門口站滿了敲門的人,這一點非常明顯地發生了。”一位資深保險業人士分析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借用熊彼特的理論表示,市場的合作具有動態性特征,保險公司和中介之間也一定有動態性合作的特征。如此看,保險中介機構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也從上下游的合作關系,動態發展成為競爭與合作關系。
多位保險公司以及中介人士認為,這種關系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源自市場容量和彈性遠未達到上限。比如,多家壽險公司分別聯合在線平臺推出定期壽險后,銷量均遠超預期,這體現出當今的保險市場當中有很多細分領域、細分客群,不同的第三方在線平臺向市場提供了這些細分內容,與之合作,保險公司也可以獲益于“長尾效應”。
“互聯網在線平臺(OTA)比我們擁有更多資源,不能小看新消費、新金融,一些OTA公司一年幾百億的規模,也讓保險公司趨之若鶩,設計了新產品。”人保金服總經理谷偉日前在一個論壇上說道。
總體上來說,在互聯網時代,作為第三方平臺的保險中介機構與保險公司既合作又競爭。而傳統險企,特別是中小險企,進行商業模式的重建是大勢所趨,這一工作既是戰略,也是戰術。
主持人左永剛:當前,各部門對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嚴加防范。近日,保監會、財政部聯合發文強調支持保險機構更加安全高效服務實體經濟,但同時要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