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宏
隨著證券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業內資源整合不斷加速,優勝劣汰現象愈發顯著,這一態勢在券商股權流轉過程中展現得格外鮮明。今年以來,券商股權流轉現象日漸增多,并呈現出顯著的“冷熱”差異,部分中小券商的股權遭遇數次流拍或持續“無人問津”,同時,也有券商的股權在短時間內獲得多家機構爭相認購。
股權轉讓“加速度”
近日,一筆中泰證券股權被掛上京東司法拍賣平臺,將被進行公開拍賣。公開信息顯示,該筆拍賣標的為中泰證券501.08萬股無限售流通股,持有人為聯合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參考起拍價為3103.69萬元,實際起拍價將為起拍日(7月28日)前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價乘以拍賣股票總數(501.08萬股)的95%。截至7月23日收盤,中泰證券股價為6.75元/股。
今年以來,券商股權轉讓動作頻頻,其中,中小券商股權標的較為常見。例如,當前,大通證券15.42%股權正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轉讓方為其第二大股東大連港投融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世紀證券0.05%股權也正在公開轉讓,轉讓底價為295.45萬元。6月份,粵開證券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149萬股股權轉讓的意向征集公告。4月份,國新證券2000萬股股權轉讓項目也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開啟意向征集。3月份,國都證券3000萬股不限售流通股進行公開拍賣,起拍價為4579.2萬元,經歷156次出價,最終由浙商證券以5704.2萬元競得。
對于年內券商股權流轉頻繁的現象,排排網財富研究員卜益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券商股權流轉加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整合加速、競爭格局重塑的態勢。在并購重組持續推進、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部分中小券商經營情況不佳,因此其股東選擇出讓相關股權資產,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同時,地方國資對旗下券商牌照、資源進行整合的戰略布局,也日益成為推動券商股權流轉的重要因素。”
券商股權“冷熱”差異顯著
值得關注的是,在密集進行的券商股權轉讓中,不同標的的“熱度”展現出顯著差異,其中不少中小券商的股權經歷了多次流拍或反復“上架”。
華龍證券的股權轉讓情況,正是中小券商股權流轉“遇冷”的一個縮影。今年2月份,新洲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華龍證券1162.32萬股股權在阿里資產拍賣平臺進行拍賣,起拍價為1627.25萬元,結果遭遇流拍。6月份,上述華龍證券股權被再次拍賣,起拍價為1302萬元,較其首次拍賣的起拍價降低了約20%。7月18日,另一筆由廣西遠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華龍證券2396.15萬股股權被公開拍賣,起拍價為7452.04萬元,無人出價,最終流拍。
與上述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實力較強的知名機構股權備受市場投資者青睞。7月18日,東方財富披露,公司股東沈友根擬轉讓1.59億股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本次股份轉讓采取詢價轉讓方式,不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方式進行,不屬于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詢價轉讓的受讓方為具備相應定價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機構投資者。7月21日,東方財富宣布,本次擬轉讓股份已獲全額認購,參與本次詢價轉讓報價的機構投資者共27家,有效認購倍數為1.96倍;初步確定受讓方為17家,初步確定的轉讓價格為21.66元/股。
“券商股權轉讓能否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標的企業經營情況、估值、市場前景,以及收購標的股權能否幫助收購方取得標的公司的控制權等。”止于至善投資基金經理何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證券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態勢下,預計未來行業馬太效應將更加顯著,頭部機構有望通過加速并購重組、優化股權結構進一步穩固優勢地位,部分中小券商有望通過引入實力較強的股東來獲得資源加持、提升競爭力,而缺乏特色優勢、業務較為同質化的券商或難以改變股權轉讓持續“遇冷”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