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偉
7月7日,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下稱《意見》),這是我國資本市場歷史上第一次以中辦、國辦名義聯合印發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專門文件,足見監管層對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重視程度。
《意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主線,明確了2022年和2025年分階段任務,目標、路徑清晰。這對建設“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生態,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實“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九字方針至關重要?!兑庖姟访鞔_將“九字方針”作為資本市場執法司法的指導思想,為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活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切實提高違法成本,提高執法司法效率,才能更好地落實“零容忍”,彰顯“九字方針”對資本市場的意義。如何解決“零容忍”落實過程中的“腸梗阻”、“絆腳石”,《意見》皆有針對性“方案”。筆者認為,其中有三條尤其值得強調:
其一,取消民事賠償訴訟前置程序。新證券法創新民事訴訟制度,設代表人訴訟制度條款。從證券市場實踐看,民事索賠是提高違法成本、打擊違法行為的“重拳”,但這一制度在執行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煩惱。2003年最高法出臺的虛假陳述司法解釋,對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訴訟設置了前置程序,這主要是由于當時法院專業力量有限等因素限制。此次《意見》明確要“修改因虛假陳述引發民事賠償有關司法解釋,取消民事賠償訴訟前置程序”,無疑是順應市場呼聲,踢開“絆腳石”、打通“腸梗阻”。此外,《意見》還要求修改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加快制定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開展證券行業仲裁制度試點等。
其二,從嚴從快從重查處欺詐發行。在依法嚴厲查處大案要案條款中,《意見》明確把“依法從嚴從快從重查處欺詐發行”放在虛假陳述、操縱市場、內幕交易違法案件的前面。欺詐發行從源頭上扭曲了市場制度,使得市場配置功能大大削弱。由于欺詐發行涉及公開發行,往往會對投資者造成較大傷害。欺詐發行行為更主觀、更直接,必須對其“零容忍”。對欺詐發行,《意見》要求堅持分類監管、精準打擊,從嚴從快從重查處。唯有如此,才能快速形成震懾效應。
其三,有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效率”“效能”等有著速度內涵的詞匯在《意見》中被多次重點提及,足見效率對于嚴打證券違法活動、進一步強化“零容忍”的重要性。隨著新技術不斷迭代,違法案件查處難度加大,相關執法司法等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兑庖姟访鞔_提到要豐富證券執法手段,有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建立相應的預警體系、監管執法新模式,做到有效預防、及時發現、精準打擊。擁抱新科技,也是《意見》的顯著特點。
《意見》出臺,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制度、體制、機制會更加成熟,“零容忍”有了更強有力的法治體系保障,將會極大地利于高效順暢、崇法守信、規范透明、開放包容的良好資本市場生態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