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A股有所企穩,“大票”相對較強,“小票”稍弱。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漲0.59%至3585.05點,深主板、中小創三綜指均跌不到1%,科創50指數跌1.17%,上證50指數漲1.20%,上證銀行指數漲1.69%。南北向資金基本上平衡,沒有較大流動,暗示市場暫時有觀望情緒。
前一天暴跌的核心藍籌早盤大多企穩,午后白酒及一些消費股再度走弱,但跌速已略顯遲滯。白酒等消費股跌可能會受基金暫停申購的影響,只是該影響應該會慢慢淡化,當其青睞的品種跌出相對價值時,他們最終還是會返場。
對于基金贖回或基金公司主動控制規模一事,投資者不應單線條理解,因基金贖回或分紅雖然短期內會促使基金公司拋售重倉股,但宏觀流動性并不會因此改變。打比方說,基民贖回基金或拿到分紅,可能會又買入另一家基金或索性自個去炒股,故基金申贖等消息對盤面影響其實并無表面上那么強,除非市場人氣喪失殆盡、資金流出后再不肯回流。
地產股為大市品種中最大亮點,萬科A等不少地產股漲停。另外,港股中一些內資地產股漲幅也很大。地產股上漲的內因是其幾年來“欠漲”,外因是“22城宅地供應兩集中”。
除地產股外,資源股表現也強,這與隔夜外盤大宗商品走強相關。對于資源類股,投資者做短線可能較困難,因很難看清大宗商品走勢,道理也簡單:如果有能力看清商品期貨走勢,那做商品期貨好了,來錢會更快。投資者做資源類或周期類股還是持有一段時間為好,高拋低吸的勝率有限,按照整體經濟恢復這一邏輯來做,勝率應該會高些。
前一天表現稍強的科技股大多下跌,但跌幅有限。
除上述消息外,近期美股科技股表現也不太好,投資者對未來無風險收益率上升的預期對中、美科技股都構成了廣泛的壓制。本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重申了寬松政策傾向,可市場不太相信,這反映在美國國債收益率仍在上升。這樣的外部環境,一般不利于我們這邊市場人氣,不僅科技股會受壓制,多數消費藍籌也會受壓制,特別是那些近年來過分依賴估值提升而暴漲的消費藍籌。當利率有可能走高時,這類股的合理股價也應該被壓縮。
不過,我覺得投資者對流動性可以適度警惕,卻也沒必要過分緊張,當前的流動性環境其實還是正常的,或者說去年太過寬松了,這才顯得現在“相對”緊些。只要市場未出現類似2018年那樣的緊縮環境,那市場的操作機會仍會層出不窮。
操作方面,個人認為投資者只能自下而上選股,且不用過分糾結所選個股到底是周期股還是“抱團股”。各家公司的潛質千差萬別,原本就不宜用單一公式套用。再說,再過一兩個月就有年報、季報公布,這當口業績增長前景不錯的公司顯然會受主流機構關照,只要業績情況良好,個股屬于哪個板塊并不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