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有所走高。央行對未來CPI的有何判斷,貨幣政策在“穩增長”和“控通脹”方面又會如何進行平衡?
對此,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國新辦舉行的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所以,貨幣政策首要的是要保持幣值的穩定,既要保持對內物價水平的穩定,又要保持對外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物價涉及到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人民銀行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始終對此高度重視。2019年全年CPI同比上漲了2.9%,拉動上漲的因素主要是結構性的,是因為豬肉和其他部分食品價格供給不足所導致的。隨著各部門陸續出臺保供穩價的政策,積極進行預期引導,2019年通脹的預期是穩定的,通貨膨脹的預期沒有發散。
對于今年1月份-2月份的CPI同比上漲5.3%,陳雨露指出,這里面既有結構性因素的拉動,同時又疊加受到了疫情對供給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既有結構性上漲的特征,也有階段性上漲的特征。疫情對供給的影響、對通脹的影響可能還會短期持續一段時間。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國民經濟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生產會逐漸跟上來,商品供給正在逐步改善,物價整體的形勢將會逐漸趨于緩和,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預計會出現逐季下降的態勢。
“物價能不能夠穩定,還是取決于經濟的基本面,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平穩,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基本平衡的,所以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的基礎。”陳雨露表示,2020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會更加注重靈活適度,根據疫情的發展來把握好政策出臺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基本匹配,在這種情況下,既要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同時又能夠防范信用收縮的風險和經濟下行出現疊加共振,處理好穩增長、防風險和控通脹的綜合平衡關系。
(編輯 白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