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夢澤
日前,特斯拉榮膺“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10周年制度創新樣本企業”稱號。恰逢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10周年之際,獲此稱號,證明了上海對于特斯拉卓越的創新能力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的認可,肯定了特斯拉在持續創新、專利開放、本土化、制度轉變等方面的不懈進步。
“從上海超級工廠落地臨港以來,特斯拉深度參與到了上海自貿區及臨港新片區的建設中來,深切感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對特斯拉發展的大力支持。”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表示。
自2019年落戶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以來,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屢次刷新“效率”紀錄。2023年9月6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200萬輛整車下線,再次驗證了“特斯拉速度”:達成第一個“100萬輛”,上海超級工廠用了33個月;而完成第二個“100萬輛”,僅用了13個月,再次刷新行業紀錄。在不到4年時間已經生產了200萬輛整車,上海超級工廠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特斯拉效率最高的工廠。
不僅如此,9月17日,特斯拉官方通過社交媒體宣布,日前在上海超級工廠下線的一臺來自“中國制造”的珍珠白色Model3煥新版,成為特斯拉全球下線的第500萬輛整車,并感謝全球車主的支持。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從創新科技到可復制的建設經驗,特斯拉一直將創新和變革作為不變的目標,空間布局創新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采用直線型和雙層廠房設計,為車身配件在工廠內部的橫向和垂直運輸創造了便利,顯著提高了空間利用效率。
自動化生產創新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95%的自動化率遠超大多數車企。憑借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優化的生產流程,特斯拉顯著提高了其制造效率;在制造工藝創新方面,特斯拉成功開創了一體壓鑄工藝的先河,為整個行業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技術發展方向。
在自身的高速發展之外,特斯拉還深度參與到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過程之中,積極加強與本土企業的合作,用行動為電動車領域的產業升級注入了新的動力。
目前,上海超級工廠的“4小時供應鏈”體系橫跨江浙滬三地,從臨港新片區向外輻射至蘇州、寧波、南通等長三角地區,垂直整合了包括電池、芯片、自動駕駛系統、內飾、精密加工等電動車零部件的全生態鏈,形成了全面且成熟的完整供應鏈,零部件本地化率超過95%,中國員工占比99.99%以上。
特斯拉不僅帶動了產業上下游數百家本土供應商的發展,也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超級工廠和供應鏈的集群效應正在進一步拉動臨港及上海的相關產業發展。2021年5月,18個智能新能源電動車產業項目集中簽約落地臨港,總投資超過160億元;2023年,臨港新增簽約特斯拉儲能項目、長電芯片封測項目等重大前沿產業項目86個,總投資達885億元。
(編輯 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