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豪悅
今年以來,多個行業復蘇跡象明顯,但A股和港股醫美板塊卻整體呈現震蕩下滑態勢。截至8月25日,同花順數據顯示,A股醫美板塊較年中高點已跌去17%,港股醫美板塊較年中高點已跌去25%。
記者統計發現,就具體上市公司業績而言,行業上下游形成兩極分化。上游的材料商能夠長期保持較高毛利率和凈利潤,而下游的醫美機構,則在盈利線上下浮動,艱難向前。
安信國際數據顯示,中國在2019年就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預計2030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有望達6382億元。
如此龐大的醫美市場,為什么醫美機構掘金艱難?
行業未恢復到三年前
根據醫美行業最新披露的財報數據,醫療機構和材料商的業績有著天壤之別。
港股上市企業瑞麗醫療2023年中報營收9758萬元,同比增長3.4%,虧損約410萬元;美股上市企業醫美國際2023年第一季度營收1.49億元,同比下降7.3%,期內盈利20萬元;新三板醫美企業華韓股份2023年上半年營收5.7億元,同比上漲27%,凈利潤6543萬元。
而某醫美材料龍頭2023年中報營收14.59億元,同比增長64.93%,凈利潤9.63億元,同比增長64.44%。
與此同時,醫美機構和材料商的毛利率也差距明顯。
從最新財報數據看,瑞麗醫美毛利率40%,醫美國際毛利率49%,華韓股份毛利率44.73%。但上述材料商的毛利率高達95.41%。
談及醫療機構今年所處的現狀,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總經理畢志剛向記者表示:“今年市場還沒有恢復到三年前。無論是個人的購買力,還有人們對項目的渴望程度,都不及三年前。從項目變化上看,消費者從對手術或有損傷性的醫療美容,逐漸向輕醫美傾斜。”
醫美應回歸醫療屬性
華經產業研究院今年5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與全球醫美市場相比,中國醫美消費滲透率低,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其中,韓國滲透率最高,達到20.5%,美國滲透率16.6%,日本滲透率11%,中國為3.6%。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會長郝德明表示,國內滲透率低的原因,一方面國內醫美市場起步比較晚。二是非公醫療機構無法讓老百姓放心,行業規范化有待提升,還需要時間。
“口碑美譽度低,這是全國非公立醫院最突出的問題,其次是專業化程度,最后是規范化問題。”郝德明向記者表示。
國家組織工程中心主任曹誼林向記者表示,國內醫療美容行業90%以上是非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僅占10%?;颊吆歪t生之間存在信息差。
正因如此,業內人士認為醫美行業的“嚴監管”不能松懈,也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進行科普,打通患者和專業醫生之間的溝通橋梁。
郝德明表示,非公立醫美機構要加強醫務人員或從業人員的教育,比如說法律法規教育,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術的教育培訓。管理者也要理性看待醫美機構的醫療屬性。
(編輯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