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近期,我國部分地區遭遇了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事件,給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損失,對防災減災、安全生產和人民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將使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加,隨著我國城鎮化深入推進,大量的人員和財產向城鎮地區集中,可以預見,災害風險的暴露程度將不斷提高。面對頻發的極端天氣災害,如何充分發揮保險的市場化機制作用,實施基于災因的風險解決方案,在災前做好防災備災、提升風險應對能力,在災后快速高效分擔損失、提升恢復重建能力,是各級政府亟待探索實踐的一項重要課題。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保險業賠付的自然災害損失占經濟損失的40%左右,而我國保險業在自然災害中的賠付比例僅為10%左右。其中一項原因在于,國內現有的災害保險產品尚未形成多層次的保障體系,覆蓋率偏低,難以匯聚形成應對極端突發重大自然災害的合力。
為更充分地發揮保險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國人?,F向社會發布“守護保”和“綜治保”方案。兩個方案具有六大特點:以災因為切入點,保障更聚焦;針對不同災因,提高單項補償額;人身、財產兩套保障方案,可供靈活選擇;臨時安置費用可以以實物賠付;緊急救援費用可以以服務賠付;人身傷亡損失限額可疊加賠付。
極端天氣災害“守護保”服務方案面向地市、縣區、鄉鎮人民政府,各地金融辦、應急管理、民政、財政等政府部門,以轄內常住居民、應急救災工作人員、志愿者、困難群眾為保障對象,保障災害包括臺風、暴雨、洪水、雪災、龍卷風、泥石流、山體滑坡,保障內容包括因災導致的人身傷亡、受災臨時安置費用、緊急救援費用。該方案以所選擇保障的災因數量和轄區內居民人口數量為保費測算的基礎。
極端天氣災害“綜治保”服務方案面向地市、縣區、鄉鎮人民政府,各地金融辦、應急管理、綜治、民政、財政等政府部門,以轄內常住居民為保障對象,保障災害包括臺風、暴雨、洪水、雪災、龍卷風、泥石流、山體滑坡,保障內容包括因災導致的居民房屋及室內附屬設施損失、室內裝潢損失、室內財產損失、受災臨時安置費用、救助費用。該方案以所選擇保障的災因數量和轄區內家庭房屋數量為保費測算的基礎。
中國人保表示,下一步,其將針對極端天氣災害在內的各種自然災害,通過搭建多層次保障體系、打造立體式營銷體系、建設科技化服務體系、提升全方位響應體系、構建高水平支持體系,不斷夯實巨災風險管理能力,聚合行業力量,共同探索中國特色巨災保險保障新路徑。
(編輯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