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收官周市場震蕩下行弱勢盡顯,周初的弱平衡被“5·30”大陰突破,當日滬指以3041點年內新低收盤;滬指、深成指、創業板指周跌幅達-2.11%、-2.67%、-5.26%。熱點大多集中于泛消費個股,但后半周亦出現高位震蕩。量縮顯示市場做多動能不足,局部熱點維持下的個股賺錢效應難以扭轉整體頹勢;個股跌多漲少加劇兩極分化。鑒于短期事件性的擾動因素仍較多,技術上各指數均受短期均線壓制,因此走勢上弱勢震蕩或延續,拉鋸筑底有波折,操作仍需立足防守再考慮進攻。
揮別動蕩5月進入6月。一方面MSCI納入A股后的主要被動式基金配置已完成,因此對市場短期積極影響有限,主板和創業板走勢顯示,短期存量資金或在主動配置部分權重藍籌。盡管6月諸如美聯儲加息等不確定性因素仍不少,降低了投資者風險偏好。但最新數據顯示,5月制造業擴張加快,經濟發展動力增強,表明國內經濟韌性猶存;而A股估值也處在歷史低位。“入摩”后外資占比緩步提升,對增強A股與全球市場聯動性、降低市場換手率和波動率、提升增量資金都有積極作用。長期看,鼓勵價值投資,抑制投機炒作,A股正在構筑更加理性化的市場生態結構,當然這種改善難以一蹴而就,目前仍處于量變向質變轉化的累積階段。
強監管+金融去杠桿仍是主旋律,近期新股發行更重體量而非數量,上市公司減持壓力不小,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市場資金;綜合作用下市場結構性風險與機會凸顯,低位的低估值周期股和高位的醫藥、消費股共存,而部分次新股+題材股高估值泡沫仍有待消化;權重藍籌對指數震蕩區間的影響更大,消息擾動下市場情緒多變加劇了短線走勢波動;所以市場筑底注定是個艱難的博弈過程。策略上回避瑕疵明顯的問題公司,存在高位殺跌風險的個股也需及時規避,具備擴大內需邏輯的大眾消費和有國家政策背書的科技類公司仍有望反復活躍,值得高度跟蹤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