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左永剛
近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表示,經過兩個月的努力,證監會日前發布了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一系列配套規章、規范性文件,試點工作已正式啟動。“這次創新試點是依據《證券法》的有關規定依法推進的,以期增強資本市場包容性和競爭力,并為今后的制度化做探索、打基礎。”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已經取得一些積極成效。證監會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要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發展方向,不斷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著力完善資本市場支持創新的制度機制。
具體成績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一是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積極支持創新型企業發行上市融資。不斷完善IPO監管標準和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加大支持科技創新企業力度。去年以來,共有246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實現IPO,占新上市企業家數的50%,融資金額1157億元、占比41%,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
二是發揮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和創新型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去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共發生并購交易金額6370億元,占全市場并購總額的24%。境內上市公司完成跨境并購188單,涉及交易金額2536億元。
三是支持科技創新企業多渠道股權融資。截至2018年5月底,新三板掛牌的高新技術企業共7214家,占掛牌公司數量的64%。鼓勵證券基金經營機構通過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投融資支持,目前以科技創新等領域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公募基金產品已發行約700億元。
四是積極支持創新創業企業拓寬債券融資渠道。去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募資763億元。推出創新創業公司債,支持設置轉股條款,目前已有29家企業發行“雙創”債,有效激發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去年以來科技創新型企業融資610億元。
談及于近日正式啟動的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李超指出,這次創新試點是在現行《證券法》的框架下,依據《證券法》的有關規定依法推進的,以期增強資本市場包容性和競爭力,并為今后的制度化做探索、打基礎。
李超表示,為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和創新驅動需要,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驗,這次試點中證監會也做了一些重要制度安排,主要是增加發行上市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一是明確了符合條件的境外注冊紅籌企業可以在境內發行股票;二是推出存托憑證這一新的證券品種,并對發行存托憑證的基礎性制度作出安排;三是進一步優化證券發行條件,解決部分創新企業存在尚未盈利和未彌補虧損的發行障礙;四是充分考慮部分企業存在的VIE結構、投票權差異等特殊的公司治理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安排;五是切實做好投資者保護的制度安排。
李超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試點工作,嚴把審核質量關,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同時將持續強化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督促市場各方恪盡職守、歸位盡責,加強投資者教育,保障試點依法合規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