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王明山
市場低位的時股票整體估值偏低,次新基金選擇在此時快速建倉,面臨進一步估值下調的風險較小,在市場大概率反彈的背景下,便更容易收獲較高收益。站在當前來看,2018年下半年無疑就是市場低位的時點,而今年A股市場的持續回暖和反彈,便是次新基金的收獲期。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去年下半年成立的次新基金共有408只,合計募集金額達到4648.46億元。而在次新基金的快速建倉后恰好迎來A股市場的持續反彈行情,權益基金在建倉初期便有不小的暫獲。,業績最好的次新基金已經在年內獲得了27.81%的回報率。
次新基金年前快速建倉
近500億元資金入市
“好做不好發”這個詞匯在去年下半年被屢屢提起,時值A股市場底部區域,無論是普通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對于新發行權益基金產品的認購熱情都不高,而這來源于新基金募集的規模較2017年同期有所下滑、眾多處在募集過程中的產品選擇延長募集期、個別基金因未達到基金成立的條件而發行失敗、部分本計劃在去年下半年發行的基金遲遲未開始募集……
而另一方面,A股市場眾多標的估值觸底,也是公募基金進行配置的絕佳時機,尤其是對于成立時間在去年下半年的次新基金來說,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快速建倉,便有望在股市迎來反彈行情時獲得可觀的回報。多家有底氣的基金公司更是特意選擇在此時發行新基金產品,在產品成立后開始迅速布局投資標的,《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去年下半年時成立的權益基金產品,其產品介紹中無一不提到“正值市場估值低位”。
本報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發現,去年下半年期間,共有408只新基金(不同份額基金合并統計,下同)成立,合計募集金額4648.46億元,其中有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在內的權益基金138只,權益基金的合計募集金額為1498.81億元。
通過梳理發現,擁有數據統計的138只次新權益類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平均持股倉位為32.68%,較2017年同期的23.58%高出8.1個百分點。于是,按照權益基金在剛剛成立時的募集規模以及其在去年年底時的持股倉位測算,共有489.81億元資金在去年下半年期間陸續進入A股市場。
其中,有36只權益類基金的持股倉位均在60%以上,在去年四季度末時持股倉位最高的次新基金是景順長城量化先鋒混合。該基金成立于去年9月12日,在去年四季度末的持股倉位達到91.07%;另外,國泰價值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安信量化優選股票A這2只次新權益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持股倉位也在90%以上。
快速建倉后迎來股市大漲
次新權益基金結碩果
A股市場在今年以來的快速回暖給這些大膽建倉的權益基金帶來了應有的回報。
截至2月22日,排除凈值異常的基金產品外,業績表現最佳的前海開源價值成長混合A已經在今年以來斬獲了27.81%的回報率。另外,萬家智造優勢混合A的年內回報率也有25.94%,銀華心怡靈活配置混合在年內的回報率達到25.13%,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A在今年以來的回報率為23.8%,永贏消費主題A在今年以來的回報率為20.19%。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去年下半年成立的138只次新基金中,僅有2只基金未能在今年以來取得正回報,其余136只基金業績全部翻紅。年內回報率超過10%的權益基金有46只,占比超三成;年內回報率超5%的權益基金多達80只,占比近六成。
萬家基金在此前曾做過一次基金發行時點的數據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在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間成立的權益基金共計有1554只,其中在2600點以下成立的基金有343只。而從新基金成立到2018年年末,這343只基金中有309只實現了正收益,取得正收益的比例高達90%。
萬家智造優勢混合A成立之前,其基金經理李文賓就接受了《證券日報》記者的專訪。去年8月份,他對記者表示,強勢看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智能制造、軍工、半導體和5G行業的投資機會。從該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重倉股名單中,也不難發現其對新能源行業優質公司的青睞,在去年下半年發行該基金并快速建倉,也使其獲得了較高的回報率。
實際上,即便是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經走出了反彈行情,眾多基金公司仍舊看好當前的入場時機,認為絕大多數估值水平仍處于歷史低位。景順長城基金研究部總監劉彥春日前表示,本輪行情啟動前,權益資產的定價中已包含了足夠多的風險預期。因此,無論從大類資產配置角度進行比較,還是基于絕對回報進行評估,權益類資產都具備足夠的吸引力。
23:57 | “兩重”建設加速加力 內需潛力將... |
23:57 | 為民營經濟添柴續力 讓發展活力持... |
23:57 | 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同比增8.0% |
23:56 | 地方國資并購頻頻落子 A股上市公司... |
23:56 | 商業航天再迎政策利好 產業生態構... |
23:56 | CPI同比或轉負 PPI同比降幅收窄 |
23:56 | 7月份新增社融或同比增加 三季度末... |
23:56 | 政策引導向“綠”而行 綠色消費潛... |
23:56 | 國家稅務總局最新增值稅發票數據顯... |
23:46 | 瞄準提質增效 機械工業企業加速邁... |
23:46 |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上半年機械工... |
23:46 | 從券商降傭觀察證券行業轉型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