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彬彬
自2017年上市以來,正海生物一直是資本市場“小而美”的代表之一,受到投資者的廣泛青睞。不過,今年5月份以來,正海生物股價波動較大,整體下跌約兩成。
對此,公司相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影響股價波動的因素有多種,很難判斷具體是什么因素主導的。從公司方面來看,目前公司經營情況一切正常。”
有業內人士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期資本市場波動較大,不僅是正海生物,其實很多優質龍頭都遭遇過短期“超跌”的情況,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市場短期情緒波動導致的。不過,從長期來看,那些優質賽道的龍頭股仍然是資本青睞的標的。
上市5年凈利潤增長2倍
正海生物立足再生醫學領域,主營產品包括口腔修復膜、可吸收硬腦(脊)膜補片、活性生物骨、皮膚修復膜、骨修復材料等。其中,口腔修復膜、可吸收硬腦(脊)膜補片為公司的主要營收和利潤來源。
作為我國再生醫學細分領域的龍頭,正海生物十分重視產品研發。公司立足于再生醫學,堅持“做再生醫學領域領導者”的企業愿景,制定了“銷售一代、注冊一代、臨床一代、研發一代”的產品梯隊計劃。在產業布局方面,公司將積極研究和發展包括信號分子、種子細胞在內的產品和技術,實現再生醫學領域的擴大布局;公司將借助已經形成的渠道和品牌優勢,不斷追求創新和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醫療解決方案。
正海生物董事長、總經理宋侃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研發是公司獲得持續競爭力的基石,對公司發展意義重大,因此也被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近年來,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8%。
同時,公司還相繼取得了新產品“外科用填塞海綿”、“自酸蝕粘接劑”、“活性生物骨”、“硬腦(脊)膜補片”的注冊證書,產品管線不斷豐富。
2017年5月16日,正海生物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同花順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2年,正海生物營業收入由1.83億元增長至4.33億元,累計增長137.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由6166.96萬元增長至18543.68萬元,累計增長200.69%。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以來,公司每一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而且,多數年份,公司凈利潤增幅高于營業收入增幅。
對此,宋侃表示,公司持續穩定增長的盈利能力一方面得益于公司依靠研發打造的強大的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與公司建立的質量為先、規范運作的機制密不可分。
集采加速國產化替代
在口腔科骨修復材料方面,正海生物等國內龍頭憑借多年布局,積累了厚實的基礎,在技術積累、產品質量等方面取得不弱于國際同行的成績。
不過由于國內企業在該領域布局較晚,目前主要的市場份額長期被進口品牌占領。據統計,僅瑞士蓋氏一家,就占據國內70%市場,行業迫切希望實現國產化替代。
前述行業人士認為,在市場持續增長,政策面支持以及種植牙集采可能帶來的市場增量下,我國口腔修復膜行業正在迎來一個難得的“窗口期”,并有望加速國產化替代。
宋侃介紹說,“今年3月份,受部分民營口腔醫院提前執行集采后價格的影響,公司產品銷量同比大幅增長。”
除了口腔修復耗材外,腦膜市場已經開始集采。截至2022年底,在已經開展帶量采購的江蘇、山東、福建、河南、河北、安徽等6個省份,正海生物相關產品全部中選。
“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集采導致公司的腦膜售價有所下降,但也促進了銷量的增長。”宋侃表示。
此外,正海生物重點研發的活性生物骨產品已于去年獲批拿證,并于今年取得生產許可證。目前正在做相關的轉產工作,預計在年內完成,明年正式上市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相關省市發布的關于開展眼科及骨科類兩類醫用耗材歷史采購數據填報工作的通知,公司的活性生物骨產品在相應集采的骨科類醫用耗材范圍之內。
宋侃表示,公司將積極推進活性生物骨產品的學術推廣和掛網入院工作,積極響應國家集采及相關政策。
“作為國內首個含與膠原特異結合的rhBMP-2的骨填充產品,一般而言,會存在一定的市場推廣期,而通過集采會大大加速公司活性生物骨在終端市場的應用和上量,有助于該產品業績釋放。”前述業內人士如是說。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