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NOA發展提速助力未來出行新形態 產業鏈仍面臨技術卡脖子問題
本報記者 李春蓮
10月27日,由《證券日報》社與江西省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3汽車資本論壇”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在以“城區NOA疊加車能路云是否未來出行新形態?”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上,多位企業代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為行業發展出謀劃策。
去年以來,各車廠爭先恐后推出NOA技術。城區NOA被許多人看作是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必經之路,而城市場景的落地也標志著智能輔助駕駛下半場的開局。
隨著城區NOA的快速發展,距離真正的無人駕駛也越來越近。參與圓桌的嘉賓均表示,城區NOA的發展令人振奮,隨著其滲透率不斷提高,對產品的打磨也愈發重要。讓更多人享受到這項技術,才是產品真正價值的體現。
城區NOA是剛需
根據場景的不同,NOA可進一步分為高速NOA和城區NOA。其中,城區NOA可以在復雜的城市場景中實現點到點的“導航輔助駕駛”功能,其難度也遠遠大于高速NOA。
對此,木??萍糃EO王宗博表示,如果我們不計研發成本來做L5,毫不懷疑一定能做到。但討論NOA的意義在于,不僅是讓高價車有NOA功能,而要讓這個功能更普遍。不管什么技術都要考慮成本,成本越低,這項技術受眾越廣,社會價值就越大。
路特斯機器人市場及策略總監張棟則表示,目前城區NOA滲透率較高,能達到30%以上,但從實際的消費者買單意愿來看,愿意付費的比例還不高,本質是用戶側還沒有體驗到真正的價值。城區NOA是剛需,隨著未來幾年城市場景的滲透,用戶真正習慣了相關功能產品,并愿意付費,有可能帶來商業良性的回歸。而明后年也將會迎來新的產業變革。
城區NOA發展提速背后是產業鏈多個環節的技術進步。
蔚赫信息董事長辛志鵬表示,今年是NOA元年,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工具鏈領域發生巨變,場景、技術和產品都在變。以前是五年時間推出一款車,現在一年半甚至七個月就可以做到。如果汽車軟件功能越來越復雜,往無人駕駛發展,就非常需要工具鏈公司能夠給客戶提供快速及時的支撐,
“城區NOA接近L4無人駕駛技術,也是從智能駕駛到無人駕駛的最后一步,前景非常廣闊。”江鈴汽車首席客戶體驗官方昱樑表示。
同馭汽車董事長兼總經理舒強認為,城區NOA的發展“令人振奮”。舒強表示,對于汽車行業能不能從L1、L2真正跨越到更高級別的駕駛,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聲音,包括新能源汽車行業領頭企業對此都不自信。但城區NOA技術的突破,對跨越到真正的無人駕駛已經很接近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
同時,舒強也提到,城區NOA對線控底盤的要求大幅度提升,必須要讓自動系統變成真正的全線控化。
產業發展依然存在挑戰
城區NOA發展不斷提速,企業人士也在論壇上呼吁加大政策支持。
舒強認為,政策要對城區NOA的發展有一定包容度。新技術肯定會經歷試錯,需要不斷優化很多數據,一邊落地一邊進化才能把技術做起來。
在舒強看來,從政策和輿論角度來說,要給予城區NOA一點成長空間,對于從業者來說,要抓緊時間迅速提升技術。技術的關鍵點在于其可靠性和快速響應。從執行角度來說,控制精度要足夠好,硬件必須為智能駕駛提供很好的性能水平,得到市場的認可。
“過去十幾年,從補貼、供應鏈、外資引進等角度來看,政策對電動化、智能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張棟提到,自動駕駛的落地最終呼喚的是產品和用戶體驗回歸,真正要把產品的體驗做到用戶的痛點處。這需要大家不斷打磨產品,真正發現用戶的痛點。
王宗博也認為,“城區NOA給汽車產業帶來巨大機會,作為參與者,我們是走體量不是走概念,要用有限的價格來降低NOA綜合成本。”
不過,城區NOA的持續發展也依然面臨不少挑戰。
張棟表示,目前產業依然存在很大挑戰,核心的車端和云端供應鏈還存在卡脖子問題,包括芯片及算力需求等都是整個產業鏈需要面臨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對于用戶產品體驗的安全感而言,張棟表示,路特斯產品的“安全感”不是個人的感覺,而是基于很多自研的博弈算法,有風險模型和時空鏈博弈,保證了相關軟件足夠去適配各種各樣的場景。但系統安全依然挑戰很大,包含了全生命周期的維護。
方昱樑也提到,從主機廠的角度來看,技術方面還要解決三大痛點:第一是基于高算力的平臺、芯片的國產化;第二是高精準傳感器成本的降低;第三是在軟件城市方面引進新技術,通過AI、大模型等,把算法做得更精準。
在方昱樑看來,商用車是無人駕駛最方便量產的載體。主要還是因為其有一個固定的應用場景,路線非常穩定,操作時間也很長,無論在數據采集方面或者系統優化方面迭代得更快。